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诚

  [摘           要]  回顾我国目前关于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研究,阐述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相关概念,介绍主要研究方向: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听障儿童的家庭康复;听障儿童的心理干预,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优势与不足,希望对未来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关    键   词]  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42-02
   一、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研究
   早期干预一般是指0~5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包括教育、营养、医疗、心理咨询、社区服务及家庭养育指导等内容)的介入服务,用以减轻障碍对个体各方面发展的影响,预防障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继续存在于儿童以后的生活学习中。
   在研究中,通常将早期干预分为从出生到两岁和学前三至五岁两个年龄段。在这两个年龄段中,早期干预所提供的服务大致相同,只是存在细微差异。从出生到两岁这一年龄段较注重基本能力(如基本动作技能、认知、语言等)的教育,而三至五岁更注重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发展等,主要为入学做准备。但在实际研究中并没有将这两个阶段做严格分别。
   早期干预不仅包括教育部分,还包括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两个部分。早期发现是通过观察记录、专业评估,对个体障碍类别和程度做出鉴别的过程。例如,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能力进行评估以判定其听力损失的程度。早期治疗具有医治、康复的作用,但更多地指补偿性的医疗康复服务,如人工耳蜗植入、佩戴助听器等。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为对听觉障碍儿童进行教育做好必要的准备,以提升早期干预的效果。
   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目标:根据听障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发掘听障儿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其他感官代偿功能的作用,教会听障儿听和说,建立听障儿的有声语言体系,发展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使听障儿接受教育获得知识,促使其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做好准备。
   (一)关于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语言研究
   贺利中(2009年),着力点是言语行为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章借鉴了美国哈佛大学语用研究框架,采用国际通用CHIDES儿童语言资料系统、INCA-A母子言语互动交流行为编码系统以及CLAN数据分析程序对4~6岁重度听障儿童与其健听母亲言语行为发展进行研究发现:(1)4~6岁汉语重度听障儿童在言语交流行为中的三个水平上所使用的类型种类随年龄逐步提高,但未见显著性年龄差异。(2)言语交流行为中的三个水平上,听觉障碍儿童言语行为类型使用的比例和使用率随着听觉障碍儿童年龄的增加都有明显的增加,其复杂程度体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其他语言发展的相关状态。(3)听觉障碍儿童在与其健听母亲言语交流过程中主要存在言语倾向类型、言语行动类型和言语变通类型,这种言语交流行为的存在体现了儿童语用能力和认知的发展。田丽丽,刘旺,从成因、早期发现、干预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听障儿童在早期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发现和进行干预的一些简单方式。张蕊,赵琦(2001年),选取个案进行干预康复,并将研究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干预对策,分别为重点培养语言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一体化教育。
   (二)关于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教育指在家庭中每个成员自始至终接受教育活动的现象,不仅是父母之与子女的教育,也包括子女之与家长的影响,这一教育过程贯穿全人生。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目的在于补偿、发展潜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养育环境,打好早期教育,努力与学校、医院、社会合作,获得尽可能充足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全面性、终身性、责任和伦常性等特点,针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秉持正确导向、理性施爱、与时间赛跑、培养孩子生活常规等基本规则。刘胜林(2010年),从家庭的角度对听觉障碍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文中以支持儿童必须从支持家庭开始的理念,综述了西方国家近年来有关听觉障碍儿童家庭应对以及以家庭为中心早期干预的研究和研究结果,总结了家庭应对儿童听觉障碍的困难、策略,介绍了以家庭为中心早期干预的主要特点,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和家庭支持提供一些借鉴。
   杨影、孙喜斌(2013年),听力障碍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计划发展,包括早期干预的组成、参与人员与效果。介绍了国内外以家庭为主的早期干预模式。国外早期以家庭为主的干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康复人员进入家庭,每周为听觉障碍儿童父母提供1~1.5h干预信息,如干预资源、策略和交流方法等;另一种是家长集中到社区、残联或专门的康复机构,由教师或治疗师为家长培训、提供康复知识和康复方法。国内常见的听觉障碍婴幼儿早期干预模式是家长和听障儿童到康复机构同训的方式进行康复,每周进行3~5次康复训练,首先对家长普及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之后制定康复目标和方案,经过阶段性评估结果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制定和调整阶段性康复计划。周而复始,形成康复机构和家庭结合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根据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制定个别化的家庭康复方案。杨明利,袁茵(2007年),通过访谈调查方式对农村听障儿童早期干预进行探讨,重点依托农村的经济、文化、观念比较落后这一现实状况,并建立起一种家庭康复的模式指导其早期干预的实行。该模式为六个阶段:前语言理解阶段、语言理解阶段、口语萌芽阶段、完整句掌握阶段、主体语法掌握阶段、自我言语阶段。    (三)关于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心理方向研究
   早期干预时期听觉障碍儿童心理方向的研究也进行了很多的实验,如人格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有人格特征、自我控制、影响人格的因素等方面。张福娟,刘春玲(1999年),以《特殊儿童人格诊断量表》为工具,对上海地区303名听觉障碍儿童个性进行评定,揭示出儿童个性特征的基本状况:听障儿童表现出与普通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与智力落后儿童相比有显著的个性差异,听障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王桂贤(2013年),选取68名2~4岁的听障儿童进行康复研究,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听障儿童的听觉记忆,临床并给予强化语言输入、输出的早期干预,能明显改善听障儿童的自身状况,存在积极有效的治疗,临床意义重大。王雪,陶乙霆(2014年),针对听障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的建议中提到,可以从完善支持系统、重视家庭参与、开展康复培训等方面进行工作。
   二、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研究述评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
   对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研究较为缺乏,落后于其他国家,在各方面构建取得的成就有不同,以下就研究不足可分为几个层面:(1)关于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方法,方法众多,效果不一,推行较难。主要的康复方法有“医教结合”“情境教学”“听说并重”“个性化”“手语辅助”。由于特殊儿童的独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针对性康复方式最为有效。(2)听障儿童早期干预中家庭康复较少,家庭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由于父母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导致家庭康复的效果不明显,错过最好的康复治疗时间,康复模式构建不完整,康复内容缺乏,康复手段贫乏,康复效果差异明显。(3)在心理干预方面进行的研究更为缺少,由于早期干预中,康复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心理方面的干预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而关于心理方面的研究也是为了帮助听障儿童的听力和言语方面的发展而进行的,研究内容单一化,形式较为固定。
   (二)未来的展望
   针对以上研究的局限,以后的研究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开展:(1)早期干预的模式构建,专业机构(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彼此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处于何种地位;(2)家庭康复应该如何改善和建立,家庭作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受到来自主要养育者的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家庭康复的构建势必成为听障儿童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3)重视心理干预研究,人的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培养和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格对听障儿童而言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威廉·L·休厄顿.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第七版.孟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贺荟中.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贺利中.听觉障碍儿童言语行为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0):54-56.
   [4]刘胜林.听觉障碍儿童的家庭应对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5(1):19-24.
   [5]杨影,孙喜斌.听力障碍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7):620-622.
   [6]赵丽娜.我国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研究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2,32(4):25-27.
   [7]张福娟,刘春玲.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3):22-25.
   [8]李祚山,孔克勤.关于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的一项研究[J].心理科学,1997(9):509-513.
   [9]杨明利,袁茵.农村聋儿早期干预现状分析及对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31-33.
   [10]王桂賢.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的临床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24).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