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虎
[摘 要] 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很多农民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他们的子女便成了留守儿童,這其中也包括中职生,他们交由祖辈家长教育,由此出现了隔代教育现象。这本就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弱化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随之也出现了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尤其是祖辈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这一客观事实,他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留守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导致家庭教育质量低下。以中职生为例,针对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及策略展开研究。
[关 键 词]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中职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158-02
国家领导人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做出了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中职学生作为留守儿童中的边缘群体,既不是成人,也不是儿童,他们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影响他们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多样化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应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针对现状提出应对措施,有效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祖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通过对祖辈受教育程度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祖辈年龄偏大,大都在60岁以上;第二,祖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都是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这对中职生的家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只是在言语上督促他们,并没有实际帮助。其次,祖辈的迷信思想较为严重,这对中职生的心理成长、行为塑造、价值观等的树立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祖辈受教育程度影响,接受新鲜事物上较为艰难,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此外,在情感交流方面,祖辈与孩子之间缺少心灵沟通,或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缺乏情感交流和生理上的关心。中职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兴趣爱好、习惯养成、身体生理成长带来的困扰等方面都需要长辈的指导,情感上也需要关爱和理解,还有一点,祖辈只注重孩子的养育,带着补偿的心理,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对孩子好,认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完全是学校的责任,这种教育观念的偏差影响中职生的学习和身心成长。
(二)农村中职学生自身的现实原因
心理层面:农村留守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是他们人格塑造、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亲情关怀是他们的必需品,但现实是留守中职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处于情感缺失的状态。
学习层面: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他们缺乏进取心,再加上祖辈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农村中职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对成绩差的中职生重视度不够,加之以学习差和行为习惯差而打上心理烙印。在课堂上和个性发展上很少主动表现,久而久之,中职生对学习产生懒散和“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看重中职学生的成绩变化和教学质量评估,把中职生的成绩与升学率联系在一起,影响着学校的声誉。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并没有在农村中职教学中得以体现,教师忽视中职生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养成,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只是单纯提高中职生“智”的方面,不利于中职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也为未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构建教师与家长沟通平台的成本较高。再加上留守中职生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联系频率也屈指可数,与学校的有效沟通更是无从谈起,这就使留守中职生走在教育的盲区。也正是因为教师和中职生之间未形成良好的沟通平台,没有调动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中职生的学习质量提不上去。
二、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家庭方面
1.祖辈要满怀信心,真正发挥隔代教育的作用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隔代教育也是如此。隔代教育一方面能够引导孩子“百善孝为先”,使其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往往将“孝”放在首位,这也侧面说明隔代教育也会重视留守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很多留守中职生能够独立做日常劳动工作。虽然在劳作上会比较艰苦,但是能够磨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能拉近祖孙之间的心理距离。此外,祖辈们非常重视良好品德的教导,由于他们经历过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懂得勤俭节约,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因此,祖辈要满怀信心,在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道路上多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赞扬,要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充满信心,真正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留守中职生健康快乐成长。
2.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父母要理性认识外出打工这件事,尽快摆脱家庭经济贫困的局面,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想要脱贫致富是要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当然,在现代通讯发达的今天,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给孩子正确引导,必要时也可以制止。其次,多听听孩子的诉求。中职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应学会自爱。父母应正确引导及时沟通,给孩子列举一些身边熟悉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他们在家庭中的责任心,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3.留守中职学生自身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提高学习热情
很多留守中职生缺乏父母的陪伴,自己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他们的内心會倍感失落,其自身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这件事,理解父母这样做也是为了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要更加主动积极,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要退缩,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踊跃与他人交流内心的想法,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向父母诉说,不要封闭自己。要锻炼自己与他们沟通交往的能力,学会倾听与人分享,多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学校方面
1.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应改善以往功利性的认知,回归到职业教育的宗旨上。以“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为号召,提升中职生技能立身的训练,关注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编排丰富的大课间活动和技能操作实训,对中职生各方面进行均衡发展教育,为其营造丰富的学习氛围,促进其综合、全面发展。
2.组织趣味化实践活动,提高中职生课堂参与度
由于留守中职生很少与自己的父母深入交流,长此以往,与父母之间产生的隔阂,影响其个性化发展,对其人格的塑造具有消极作用。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善教学方法,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强技增能”的教学思想,从而实现向“技能立身的素质教育”转变。教师通过组织趣味化实践活动,为中职生呈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鼓励他们踊跃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和实训课堂中来,尽量弥补他们心灵的空虚,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增强他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趣味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够为中职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增强他们自信心和认可度,鼓励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可以针对留守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勉励中职生自主思考,让他们自主参与集体活动。如学校社团、学生会、校团委和公益活动。使其在团队中感受友爱,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其内心的孤独感,这也是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教育意义。此外,教师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如以班或年级开展趣味竞赛、运动会、文艺话剧等,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使其在活泼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3.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增强家校之间的融洽度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两者也肩负着不同的教育职业,任何一方的缺陷都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双方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融洽的关系,推动留守中职生健康成长。教师可以进行家访,以多种形式开展沟通,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职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祖辈的教育观念,也能使祖辈看到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只有这样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4.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主动与中职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做中职生的倾听者,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缓解其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心理,使其树立乐观、自信、积极的心态。学校也可以开展有关中职生青春期(分男女场次)安全教育或不良心理调试讲座。以心理咨询室为依托,让中职生倾吐自己的烦恼,及时做好中职生心理上的疏通,使他们真正打开心扉,在友爱的学习环境中感受身边的美好,增强内心的安全感与自信感。
(三)政府方面
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发展农村区域经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可以发展乡镇经济,拓宽农村市场,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外出就业人员返乡创业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从政策角度达成城市和农村中职生平等接受教育,实现国家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留守中职生上学问题。
总之,农村隔代教育有着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缩影。我们要关注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为留守中职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上作出调整,从而使中职生更好地塑造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家庭、学校、政府三方携手并进,为留守中职生的茁壮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钱玲玲.关于现代家庭如何跳出隔代教育困境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7(19):62.
[2]阙攀.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2):122-124.
[3]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7(4):63-65.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