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校课堂模式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叶树虹

  [摘           要]  中职学校课堂模式改革探究就是建立小组合作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坚持新课程改革理念,关注人的发展,为了每一个中职学生的发展,训练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课堂;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58-02
   一、中职学校课堂模式改革的意义
   中职学校课堂模式改革探究就是从学生学习或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着手,改变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课型结构,以新课程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建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建立一种课堂生态环境,让学生成为这种生态环境中最具活力的生命体,使他们有情感、有欲望、有思想、有追求和有个性。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建立一个以中职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课堂,建构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气氛和谐、自主快乐、个性发展的新型中职课堂模式,挖掘职业学校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勇气,张扬学生的个性,奠定职业学校学生的信心、强化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特点,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和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学中唯有这样,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走教改之路,彻底改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树立起自信、有事可干、愿意学习,才能使我们摆脱中职学校生源困境,减少中职学生的流失,使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数量不断减少,也随之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一系列不曾遇到的问题,招生困难重重,好不容易招进来的学生却留不住,流失学生特别严重。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学校办学条件差,也不是就业形势不好,那么在校学生为什么会流失呢?从我省现行的高中招生体制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高中学生比较,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差别还是很大的,绝大多数是升不了高中的学生,无奈选择了职业学校,他们对职业学校仍充满信心,还希望通过职业高考进入高一级学校或者学习一门职业技能进入就业岗位,从目前现行的中职学校教学课堂看,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育学生,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也就谈不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些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成绩不好,进入职业中学,还是那种早已过时的课堂模式,学生因厌学纷纷选择退学,过早步入社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原来初中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成绩普遍差,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从职业学校特点出发,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入手,探索符合职业学校特点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给学生创造宽松有利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新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开放的课堂中获取知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变课堂为“15+30”的开放模式(教师活动少于15分钟,学生活动多于30分钟),即“重参与、树自信、强技能”创新的“二三三”课堂教学模式(“二”指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前“三”指课堂模式分三段:预习讨论、拓宽展示、反馈提高;后“三”指课堂特点有三:重参与、树信心、强技能),以此模式研究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一套新的适合职业学校现状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开放式课堂教学必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创新大有益处。它将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理论的内涵,形成一些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我们目前课堂教学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实验校乃至县、市或我省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立足本土,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维系良好教育生态的开放式课堂的教改之路。打破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制约,全面遏制中职学生流失的现象。
   二、中职学校课堂模式改革的对象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和职业学校课堂模式探究,即以创新教育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建构克服传统落后教学模式弊端,以中职学生为主體,由学生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创建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更具生机、更具活力、掌握各种技能。在新生起始年级,各专业设立四个实验班级,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并找出新的教学模式下与中职学校“三校生”升学与就业相结合的切入点,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课堂,建构群体参与、气氛和谐、自主快乐、个性发展的新型课堂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减少流失。在实验班级开展探究自主合作“预习讨论—拓宽展示—反馈提高”三段式课堂教学。
   三、中职学校课堂改革的重点
   我们进行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就是以建立小组合作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实验班的开设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让中职学生真正体会“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就读职专,放飞梦想”。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学生学习或获取知识的方法问题;课堂分段教学问题;课堂的特点问题。难点是解决五种关系:一是一个“我”与多个“我”的关系问题。课堂中只有老师一个“我”,我的课堂、我的教学对象、我的教学成绩,讲台上的我。要变一个“我”为多个“我”,转变教师观念,把他们从讲台上请下来,让学生走上去积极展现自我,不断提高。二是“15”与“30”的关系。实验班级的一堂45分钟的课,15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15+30”课堂模式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也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小组合作开放式课堂促进了教师重心的变革,以前备课琢磨的是教材教法,而现在需精心研究学生,研究学法,采用导学案。三是教学基本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问题,在确保“双基目标”基础上(预习课型中基本完成),向较高目标延伸(展示课型中完成),这是解决当前职业学校升学率的关键,我们才刚刚起步,处于探究课堂模式改革的初步实施阶段,中职学生的升学率若降下来,外界的压力将使我们很难将其进行下去,因此我们着重解决好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预习主要完成的是基本目标,而课中是生成和提升目标,它是对预习的延伸,使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也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提高就是要教师在此环节做足文章,迁移知识,强化技能,为三校生高考奠定基础。四是自主参与面向全体的关系问题,为优秀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舞台,同时兼顾中等生和部分后进生,“参与就有快乐,自信就能成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让他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积极参与,预习后可以在大(集中展示)或小(分组展示)的舞台上都能展示。五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关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要特别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模式下。小组中要合理“配置资源”,好、中、差学生搭配得当,性格互补,变个人独立自主学习为群体互动自主合作学习,以组评价学生,形成凝聚力和团结力。小组合作开放式课堂模式中的自主学习不是单个学生的自学,而是“群体自学”,可以与本组成员交流学习,还可以与其他组成员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也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学习(查资料、上网),充分挖掘课堂上几十个学生的“集群价值”。    小组合作开放式课堂模式对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主要每节课以三段式为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必须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不一定是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因为我们中职学校招来的学生成绩差别较大,参差不齐,可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目标,一般多于标准的教学目标,并且逐步达成目标。预习讨论通过知识构建、初步搜集信息及情感体验,初步形成三维目标。其具体步骤可分为:各小组成员和老师共同制定预习目标(个别可由老师单独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学生搜集各种信息(主要来自课本、参考书、网上和同伴等)并进行预处理,做好学习笔记,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把直接讲解的时间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学、互学、交流和讨论。教师在预习前不只想这节课该“怎么上”,尽可能多投入怎样更好地让学生“学”,实现每一个学生对目标的全面达成。在预习讨论中,教师对各小组的“弱势群体”要重点关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实现对他们的转化。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全员参与,并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答。这一切都来自“说的解放”,事先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大胆地说话,大胆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组织一些“大声说话”训练、演讲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收集信息是多方位的,师生、生生交流合作,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真正达到重参与、树自信、强技能。其次是拓宽展示阶段,展示阶段是对学生预习的延伸,既是预习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与提升。最后,学生做出评价,互评、组平或者自评,让学生感受参与的快乐,树立自信心。最后是反馈提高阶段,教师对预设的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和“优秀学生”,让他们听、说、读、写、演,进一步检查落实,不让一名弱者掉队,为将来顺利就业打好基础。以此来评价一个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强化优秀学生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春玲.翻转课堂:一种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观察(上旬),2014(3):14-16.
   [2]李子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21):12.
  編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9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