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秦洪庆 杨晨 王乐昌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0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0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引导策略。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引导策略
2018年9月,第一批“00后”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新生的主角。不同于改革开放春风中出生的“70后”、“80后”和信息时代的先行受益者“90后”,21世纪出生的“00后”,出生时值我国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期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时期,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腾飞、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网络及信息技术井喷式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因此,必须结合“00后”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情况等因素,对其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制定出针对性强、合理有效的引导策略,才能为“00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
(一)脱离父母、渴望独立,但缺乏足够的生活能力
进入大学,离开了一直照顾自己的父母家人,面对新的环境,需要“00后”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和与人交往的方式。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00后”普遍表现出较弱的生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当异地求学环境陌生、没有亲人陪伴、交际圈子尚未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严格、学习压力大、任务重等多方面的因素一齐涌来,他们脆弱的心灵防线可能会瞬间崩塌,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00后”普遍缺乏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家长的习惯性依赖导致他们一旦遇到问题,事无巨细,都要先询问家长和老师,而没有先进行思考,尝试自己解决,甚至对自己的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二)权威感低、善于学习,但缺乏对事物全面的认知和辨别
21世纪,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各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科技飞速发展。“00后”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出生并成长起来。他们知道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更多知识、了解世界发展动态。调查显示,“00后”遇到问题时,69%的人会选择向某方面的专家请教,同时自己也会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来加深对该问题的了解。[1]但是刚满18岁的“00后”大学生正处在心智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尚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在信息量巨大且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欠缺对网络信息真实性和正确性的甄别判断能力,极易受到某些信息和言论的同化,进而影响自身对于事物全面的认知和正确的判断。[2]如果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很可能导致因判断失误而误入歧途。
(三)课业繁重、压力巨大,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出生于21世纪的“00后”,处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腾飞和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将成为21世纪中叶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自然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期望,因此,注定会在新的时代形象的加持下成为社会和时代焦点,自然也在有形或无形中受到来自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统计显示,“00后”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时间是“90后”的3倍,而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无法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成绩浮动较大,与自己的期望值形成较大落差。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挫折承受能力,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当压力积攒又无处宣泄时,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认知自我、敢于尝试,能够认定自身所长并能为之奋斗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众多社交平台出现,“00后”的上网时间更多、内容更丰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高效、便捷,“00后”能够迅速发现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具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同时,“00后”的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00后”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和财务自主权,有更多机会自己做决定。因此他们会积极地培养兴趣和长处,并积极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21世纪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腾飞和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网络和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网络普及率高达59.6%。“00后”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到了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便利,对各种电子设备的依赖性也较强。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对于阅历不广、世界观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00后”,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看待事物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极易受到网络中繁杂信息的影响,自身又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往往无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很容易受到蛊惑而误入歧途。
(二)家庭因素
“00后”的父母以“70后”和“80后”为主,父母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他们思想较为开阔,同时也有足够的能力让孩子充分发扬自身个性会、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因此“00后”对自我的认知度更高,敢于冲破桎梏,尝试未知领域,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00后”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从出生时起便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成长环境舒适且安逸。家长习惯性地帮助他们安排好生活的一切、解决好所有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之中造成了“00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
(三)朋辈因素
大学阶段,学生开始远离家庭,进入新环境之后,朋辈群体是大学生最密切、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占他们生活的一大部分。因此,朋辈群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显著影响着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概念和适应性等多个方面。[3]而“00后”多为独生子女,孤独的特质使得“00后”更加在意與同龄人的社交,渴望被同龄人认同,珍惜与朋友互动的机会。因此良好的朋辈教育影响有利于“00后”建立良好的自尊、自信,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引导策略
(一)倡导阳光心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个人的成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社会大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因此,政府、社会舆论等应作为主导,在社会中提倡平和、理性、积极、阳光的心态,促进形成和谐的社会形态,并以个人内心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强朋辈教育,将社会实践与心理行为引导相融合
朋辈群体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参与朋辈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伴,互相学习、交流情感、分享经验。[3]良好的朋辈教育和积极点引导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互促发展、并肩成长和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积极正向的心理行为引导。[4]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国情、增长知识才干、锻炼毅力品格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校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0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引导,既能够满足“00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又能其增强主动性、提高参与度,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同时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让“00后”大学生“走出去”,减少对网络和电子设备的依赖性,培养兴趣爱好、陶冶心灵情操,更加有益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健康成长。
(三)加强教师培训,加深教师对“00后”大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教师处在教学一线,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交流最多、也是最了解学生的人。教师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思考方式,进而改变着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思考领悟深度和理解接受程度。因此,高校应定期开设教师课堂,让教师及时掌握“0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因材施教,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极的心理行为引导。
(四)实施家校联动,构建全方位心理行为监控体系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00后”仍处在成长阶段,原生家庭在思想、心理、行为上所起到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学校与家长应建立全方位的家-校联动机制和多渠道的沟通模式,对“00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行为引导,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努力。
(五)发挥新媒体优势,在大学生心理行为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信息社会,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形式已成为主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改变传统心理教育课堂单一、枯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更具趣味性、更易接受的方式,吸引更多“00后”大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针对“00后”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APP和各种软件,如微信、QQ、抖音等媒体上发挥引导、激励和启发作用,[5]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对“0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行為引导,还可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庄西真.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学生已非那些学生[J].职教论坛,2018,696(08):3.
[2]韩艳玲.论“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绿色环保建材,2019.
[3]王扬,申勇,胡穆.大学生朋辈教育影响机制及其对适应性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140-143.
[4]宋强玲.大学生朋辈教育的优势及实践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1):68-69.
[5]吴旭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9(1):195-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9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