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健康教育对促进学校学生无偿献血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无偿献血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爱心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血站和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支持有助于推动无偿献血事业更好地发展。文章简要地探讨了学校血液安全健康教育对各个阶段学生群体的教育方式和影响。
關键词:无偿献血;健康教育;学生群体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024-02
无偿献血是世界范围内被认可的较安全的方式,而学生一直是无偿献血事业的主力军[1],为我国医疗事业、人民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授课的内容和模式
在组织学生参与献血活动前,血液中心或血站(以下统称血站)献血服务科或相关人员将组织校园宣传和授课,针对学生的面对面宣讲能起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这种方式能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疑问展开针对性地回答,当下学校宣讲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血液成分,血型知识和无偿献血政策等的科普,这样的形式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树立学生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有助于在学生群体中引起讨论,进而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二、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展血液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以无偿献血为目的的学校血液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大中专院校。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这类学生年龄符合献血标准,血液质量较好且学生积极性高,对他们进行宣教可直接促进献血行为的发生,提升采血量,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1.小学
小学处于理想信念的萌芽阶段,高年级的小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开始探寻课堂外的新知识,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多。这个年龄段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度。有趣的血液小知识能快速被学生吸收,也可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个大致的认识。血液健康知识的摘取需要较多的与生物和科学教师合作沟通,主要讲解与学生贴近的主题,内容宜浅显易懂,讲述方式偏重生动有趣。期间可以少量穿插无偿献血的故事和事例,值得注意的是,演讲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血液健康的重要性,而并非鼓励学生群体做出献血行为。
2.中学
李廷彬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在这个时期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课外知识容易产生较大兴趣。且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改变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变化,对生理心理健康知识有极大的内在需求,故在这部分人群中的宣讲可能受到较好的反馈,对授课人员和授课单位产生正面印象,实现对血站的积极宣传。
虽然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无法投身到捐献血液的事业中来,但这一部分的人群所带来的延伸效应却是极其重要的。在他们思想观念中投射无偿献血相关概念是有益且必需的,因为年轻一代的观念不仅可以影响他们的朋辈,还能改变上一代或更早世代亲友的认知,成年人的认知大都已经固定,献血宣传员的宣讲在此类人群中容易收效不佳,而亲友之间的信息传递的便利性和可靠性明显高于陌生人之间交流。
3.大学
讲述的时机,研究显示18岁后的人世界观在关键过渡期且价值观趋于稳定,对这部分的群体的宣讲效果可以在短时间上反映在献血情况上,提升采血量,保障用血供给。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更具个性和思辨能力,因此应该特别注意把握宣讲的内容与节奏,抓住学生注意力。以防学生“用脚投票”,错失宣传机遇。要更好地吸引学生以学生的角度看待世界,在讲述内容中多穿插学生的关注热点,合理应用网络热词,争取成为学生间无代沟的交流对象,获得信任继而清晰简洁地传播讯息,让这份爱的事业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共鸣并持续蔓延。
三、学校教育对无偿献血的影响和讨论
多个研究显示,血液安全知识知晓率在不同学历层次和职业之间存在差异。大致的趋势是学历越高,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而不同职业之间的知晓率以医务人员最高,主因是医务人员在校课程涉及了较全面而系统的血液安全知识;学生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的学生普遍为大学生,学历层次较高,且包括医学生在内的生命科学类学生,接触卫生健康知识的频率较高,相关课程也涉及血液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的课时和活动的相对灵活性使得卫生健康宣教活动成为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这样的传播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对于部分对血液知识了解不够又不乐意参与这样活动的群体,无法更新这部分人群的想法,不利于这些潜在群体的意识改变和信念树立。由于曾经共同的经历可能更让人信任,也更懂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到有相同经历的人。故受教育后观念改变者对这部分人群的宣传可以起到滚雪球效应,而研究人员一致认为信念是促进人们无偿献血行为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一般认为有过不良献血经历的人很可能不会再次投身这项活动,因此做好回访,倾听这部分爱心人士的意见,对献血服务工作做出相应的改进[2],对改变这部分思想上有障碍的人非常重要,可以寻回失去的献血源,不断改进完善工作细节,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还可将寻回的离队的献血员召集为志愿者,现身说法宣传无偿献血。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一带一路重要开放策略向纵深发展,高校留学生和海外人才人数和比例都有较大增长。随着海外人员的进入,若能有效地将这部分人员吸纳到无偿献血事业中来,不但拓展了新血源,且因国外人群稀有血型种类和频率与我国有差异,充分利用血型信息还可扩展血液抗体类型和细化我国血液组分的基因库,因此进行多语言的宣教备课也应跟上步伐,起步阶段使用英文作为宣传语言同时搭配多语言注释可更好地凝聚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的力量。但针对这部分外来人群所在地血液传播疾病的流行状况和当地血液采集检验部门的检测项目的检验策略,对待这部分血液的采集,储存和检验项目等均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保证血液安全。
四、结语
无偿献血,是城市文明指标,国家进步的体现。鉴于我国发展阶段和居民整体素质的现状,社会上仍存在很多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不相信,不愿参与无偿献血。而青少年乃民族之希望,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价值观,树立坚定信仰,影响更广泛人群,让更多的人乐意加入爱心队伍中来是血站工作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国龙,吴建忠,罗玉丽,等.高校学生在无偿献血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4(4):291.
[2]段淑培,洪倩,蔡广菊,等.安徽省不同人群献血意愿及障碍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70-273.
作者简介:易星(1987—),男,博士,医师,科员,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0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