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乐
摘 要:近年来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中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海绵城市这一理论的社会知名度有所提高。而在城市居住区的景观建设当中,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达到空间内外部的和谐构建,同样需要从海绵城市理论进行设计,进而打造成海绵型的城市居住区,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展开探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城市开发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开发模式过于粗放,许多地面建设对城市的生态水文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导致城市内涝现象日渐恶化,在暴雨袭来时出现“看海”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理论被提出,而这一理论与实际做法是对传统城市化建设模式的冲击,但是在构建和谐城市,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其中,城市居住区作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场所,是现代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对这一区域的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能够为人们构建更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带来经济与生态方面的双重效益,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海绵城市概述
(一)海绵城市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也就是要让城市建设像海绵一样,对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等有着极强的“弹性”适应能力,具体来讲也就是下雨时能够对雨水吸收、储蓄、渗透、净化,而在需要用水时便能够将储蓄其中的水释放出来循环利用[1]。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好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以及透水铺装等方面。
(二)海绵城市型居住区
所谓海绵城市型居住区,即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内容集中在居住区的屋顶花园、景观绿地和雨水收集等方面,重点处理对象为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达到对雨水的收集、储蓄、净化及再利用效果。
二、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法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进行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具体方法需要遵循如下六字方针:第一,渗。这属于海绵城市理论中水资源循环净化的基础,唯有保证雨水渗下去才能改善居住区路面积水的问题,也才能为后续的净化收集再利用做准备。主要的做法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第二,滞。这是延缓短时间内大雨水径流的方法,利用空间去延长时间。实现滞水的做法众多,包括雨水花园、渗透池等。第三,蓄。蓄即将多余水资源储蓄起来,增大城市居住区的储水空间,为后续的循环使用储备资源。实现蓄水的做法一般有蓄水池和蓄水模块两种。第四,净。净指的是雨水净化,净化后的水能够用在水景观营造、灌溉、卫生清洗等方面。表层雨水汇流进初级净化池,再经过制备进入到次级净化池,经过两道净化程序后进入清水池。第五,用。与传统城市排水不同的是,海绵城市更注重利用,将以往排水系统中浪费的水资源经过净化用于居民日常生活,在缓解排水压力的同时,也能节约水资源。第六,排。在经过土壤补给与蓄水池存储后,如果还有多余雨水,则需要经由市政管网向河流排出,采取这一排水方式不仅能够错开排水高峰,也能避免地表污染对水源带来影响。
三、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
(一)修建雨水花园
在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区中,常常会修建一些小溪、假山等园林景观去提高小区环境的美观程度,所以修建雨水花园也十分适宜。通常来讲,雨水花园是一片自然形成或人工开挖出的低洼绿地,吸收汇集屋顶或是地面的雨水,并且在植物、沙土的作用之下保证雨水得到净化,进而向下渗透到土壤当中,对地下水进行涵养,也能为景观用水、卫生用水形成补给,所以我们可以将雨水花园视作为可循环利用雨水的“设备”。一般来讲,雨水花园主要分为蓄水层、保植土层、保湿层、填料层与砾石层,顶部三层主要发挥保湿作用,而底部两侧则发挥储水作用,也能够让雨水去补充地下水[2]。雨水花园的构造成本低且布置灵活度高,再加上草坪管理方便,所以可在居住区道路两旁设置,也可划出单独区域设置,通过灵活丰富的植物配置去提高居住区美观程度。
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主要可根据雨水量,分为干旱区、缓冲区与蓄水区三个区域。其中干旱区不需要储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植物要求并不高;缓冲区则属于雨水径流冲刷的主要区域,在降雨量较大时也会出现积水情况,所以可设置耐水湿性较好且抗倒伏的植物;蓄水区则因为积水量大且水污染集中,所以应设置耐浸泡时间久且抗污染的植物。实际上,在非降雨时间内,雨水花园与其他类型的绿地相类似,所以综合各方因素可选择桑树、柳树、白蜡等耐水湿、耐干旱的植物,同时还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群落结构的稳定,也能缓解景观视觉的不适感,进而打造出具有经济性、观赏性的居住区植物景观[3]。
(二)绿色屋顶设计
为实现对雨水的更好利用与便捷控制,在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充分借鉴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屋顶进行绿化,实现绿色屋顶设计改造。这种屋顶与我们传统设计的屋顶有着很大区别,它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钢筋水泥樣式,并且在保护建筑屋顶与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北方偏寒冷地带,通常会在室外设置屋面排水装置,因此对这些地区的屋顶排水进行改造有一定难度。通过大量实践以及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实现屋顶绿色改造的有效方式是在屋顶种植蓄水性良好的植被,通常来讲这类植物可选择浅根、耐贫瘠、抗风等树种,通常以地被植物为主,也可设置部分花箱、盆景,形成一片小区域的休闲园地。如此一来,绿色屋顶不仅能够吸收更多的雨水,还能缓解暴雨时下水道的负担,在夏天依旧能够保证室内的凉爽,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合理设置植草沟
植草沟指的是生长着植被的地表沟渠,按照其是否保持常年有水,可将其分为干式与湿式两种植草沟。植草沟与海绵城市的理念非常符合,其功能便在于替代传统的硬化沟渠,与各种雨水管渠排放系统进行良好连接,不仅能够降低雨水地表流速以及拉长汇流时间,还能够在沟内的植物与土壤作用下实现雨水进化。在对城市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在道路两侧或是雨水花园区域设置植草沟,如此一来便能在缓解雨涝的同时发挥出蓄水作用。当然,植草沟内的植物配置一定要保证其具备较强的抗雨水冲刷能力,如果植株过高便容易因为雨水冲刷而出现倒伏情况,所以以草本植物为主。此外,配置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够起到固化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适当增大植物种植密度也能延长雨水汇流时间。 (四)收集路面雨水
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来看,城市居住区的路面雨水完全可以进行收集再利用。一般来讲,对路面雨水进行收集可通过雨水渠或是雨水管去实现,将雨水全部汇集到道路两旁地势偏低的绿地或是植草沟中,然后通过设计的路面坡度去自然排水,进而过滤掉雨水中的颗粒物,让雨水自然地向下渗漏,保证径流雨水的水质更加干净。此外,通过采用透水性良好的空隙材料对居住区路面进行铺设,也能实现良好的路面雨水收集效果,雨水渗入到鋪装路面结构内部,具备储水能力并逐渐向土基下渗,也能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路面透水铺装所用的材料可选择碎石、瓦砾等材料,还可利用更先进的透水砖、彩色透水混凝土等,可兼顾渗水效果和美观性。
(五)修建蓄水池
在部分较大的城市居住区中,如果遇到暴雨天气而未能及时做好疏水工作,便很有可能发生雨水积流在居住区而短时间内无法排出的情况,造成内部道路被淹,人们出行受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大型城市居住区中修建蓄水池,通常来讲会利用塑料模块进行修建,通过多个雨水收集模块共同组合而成,不仅能够应对暴雨天气中的雨水调度,还能够循环利用收集的雨水,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六)改造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本质上便是一个以水生态为主要基础设施的雨水湿地,能够发挥出净化污水、涵养水源以及调蓄雨洪等作用,是城市建设中的综合绿化功能的关键组成。建立湿地公园不仅能够保证城市居住区的综合绿化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一般来讲,居住区公园会建立在整体区域的中部偏下位置,高度也会略低于周边环境,倘若将其改造为湿地公园,便能够带来上述多种效果[4]。一方面,这片区域能够享有单独的雨水生态管理系统,“海绵”作用会十分显著;另一方面,通过湿地公园与区域内旱溪相连,雨水便可经由旱溪直接进入到湿地公园,能够起到雨水净化的作用。此外,倘若湿地公园周边工业生产废水经过了初步处理,而雨水经过水泵输送到旱溪,同样可对这部分水资源起到净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要想保证雨水净化能力得以提升,需要降低径流速度,所以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公园地势情况,顺应地势设计为曲折蜿蜒的样式,促使雨水能够在曲折径流中拉长净化时间,最后进入到湿地,成为能够被循环利用的水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大力推进中,绿化率逐渐降低而造成城市洪涝、雨涝等情况愈发严重。而海绵城市理论逐渐受到全社会关注,并且在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方面发挥了显著效果,所以在针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可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基于此去进一步丰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打造出一个个关键构成单元,也让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不再是刻板的钢筋水泥,而是营造宜人的风景与区域气候。
参考文献:
[1]陈嘉兴.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J].现代园艺,2018(11):132-133.
[2]吴琼.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2):80.
[3]张建强.海绵城市背景下基于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景观营造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7(4):221,223.
[4]刘苏修.城市居住区内海绵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0):194.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