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变革的点滴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薇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为了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否彻底、创新的方法是否正确,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偏离了新课改的轨道,那么一切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教育理念的转变、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体系的完善等。但是,在感受着课程改革带来改变的同时,需要认识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教学改革不彻底或存在改革过犹不及的问题,同样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点滴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并未完全拔除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我国实行多年,但是想要彻底拔除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仍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以知识教育为主,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讲授式教学模式的身影,教师以满足高考需求为主要教学目标,认为只有提升考试成绩才是硬道理。虽然,也尝试着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在教学目标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转变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二)过于强调综合性,而迷失了本质
新课程改革注重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认为学科之间具有关联性。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把握好综合性教学的度,就会导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忽视。高中语文教学在过于注重综合性教育中,容易迷失了自身的本性。我们说,综合性教育并非不对,但是需要建立在以满足语文学科教育需求、尊重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不可喧宾奪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教育的目标如果未达成,那么无论多么华丽的科学教育、综合教育都会变成空谈。
(三)过分强调自学,忽视了引导作用
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所重点提倡的内容,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学习探索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技能与知识理解程度的提升,也有助于挖掘出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的潜力。但是,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握好主体与主导之间的角色平衡点,过于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形式,教师的指导作用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挥,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之后,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本找出答案,一些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同伴的讨论也未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若不及时发挥启发与引导的作用,任由学生“自主学习”,一堂课下来学生东拉西扯,毫无收获。
(四)过于注重课堂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单一书本化理论讲解辅以简单PPT的教学相比,日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利用了网络中的海量资源,丰富了教学形式,更加以一种全新的展示方式给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的定位错误,将媒体展示教学贯穿于整节课,觉得用了微课、云平台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就是新颖的成功的课堂,殊不知,过度依赖和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需求,就会造成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如果将语文课堂变成了频频切换的媒体展示会,那么高中语文的课堂将不再是学生的“学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对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加强专业化的学习,使自身的教育观能够与时俱进,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师应准确掌握新课标理念与传统应试教育之间的区别。2017版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传统的单方面知识化教育已经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高中语文教师应更新观念,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任何一个学科都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各个学科之间可以交叉,但是绝对不可相互替换。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唯一的一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要特点的课程。语言文字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丰富的信息,它既是每一个人讲述实情、陈述见解、与人交流的中介,又是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的工具。语文课程有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属性,是一种用来充实和发展内在素养、滋生和增长终身能力的工具。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综合性教育的理念,但是教育需要掌握语文教学本质与学科综合性教学之间的切换方法,不可将语文泛化。对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基点,在保障语文教学本质、尊重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找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综合方法,以完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为主,注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写作渗透人文性教育内容。与此同时,找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方法,在反复训练、讲解中保障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发挥,让学生在具备语文基本功底的前提下发展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才会具备现实意义。 (三)找到“教”与“学”的平衡方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既然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就必须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语文活动,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经验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2017年的课标修订,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但这并不是说要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相关的人文主题,让学生通过真实情景的自主语文活动,自己去体验,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比如笔者在执教《长亭送别》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任务:崔、张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几经演变,结局各不尽相同;即使是被奉为经典的《王西厢》,金圣叹也不赞成其大团圆结局,认为有画蛇添足之感。请你在《王西厢》现有故事基础上,以《长亭送别》为文本依据,选择送别后的某一时间节点,进行场景再现,以探究《西厢记》结局的多种可能性。学生在老师指导的情景下完成了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形成了初步的学习成果。但此时,部分同学自主学习的成果依然是粗浅的,需要老师进一步地去引导。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主旨倾向等方面来考虑自己的结局创设是否与原剧保持一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所以不要因为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引导作用,要找到“教”与“学”的平衡方法。
(四)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
高中語文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需要认识到媒体技术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代替教师讲课,而是辅助教师讲授。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以降低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理解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这无可厚非,但仅是“视听盛宴”而忽视了本身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这就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了。21世纪是一个媒体和技术驱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习运用很多新的信息技术,各种授课助手层出不穷,但这些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定要以满足语文课堂教学需求为基础,要合理控制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时间,将更多时间放在学生学习上,而非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展示与研究上,避免教师关注的主体对象错位。
三、结语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开始实验以来,语文受到各方关注,语文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改革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教训,需要静下心来总结,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正视、研究和回答。未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之路上,需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观念,发现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不足之处,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找到“教”与“学”的平衡点,通过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开发,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避免表面层次上的华而不实改革,以此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让新课标真正得以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丁国民.试论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学周刊,2014(15).
[2]叶丽娟.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
[3]闫密霞.新课标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J].学周刊,2012(28).
[4]马晓敏.立足现状求突破 锐意改革提成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4).
[5]黄方.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2(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6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