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转型发展背景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实现“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为落实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地方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特色;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8-011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应用型人才培养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全社会及各地高校师生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加强“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应举措[1]。
1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大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被各大高校所重视。围绕办应用型大学、培养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并表述了个人的看法及观点。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办学背景、基础条件、地域特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办学定位不明确,过于盲目跟风
我国应用型高校总体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为转型过来的应用型大学,另一种为新建的应用型大学。虽然产生形式不同,但一开始皆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边办边发展”的心态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发展过程中也缺乏“一竿子到底”的调研精神,研究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纸面上,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没有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及特色,制定符合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模仿行为较突出,甚至还出现了纯粹的“拿来主义”,实用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此外,一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追求教和学的效果,忽略了学到用的突破,只看眼前效益,未进行长远考虑。“人才入口”大门是敞开的,“人才出口”却是荒芜之地,可以说是“管进不管出”。
1.2 重数量轻质量,追求“大而全”
一些地方高校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培养规格上一味争大求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没有考虑自身承受能力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更倾向追求规模及效益的最大化,办学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笼统地认为专业及人数是越多越好。此外,在专业申报与招生上,存在什么专业是热点就申报什么专业,热门就多放招生指标,不热门就少放指标或不招生的现象,甚至有的高校内部学科专业之间为了提高效益,片面追求扩大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没有充分考慮自身实际情况和地方需求,导致可招生专业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分散,应用型反而办成了综合型,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地方“就业难”现象比较突出[2]。
1.3 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式欠科学
一些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思维,通常表现为过多照搬照抄国内外其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没有综合考虑地方人才需求,这种效仿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在培养方式上也不够科学,一些地方高校虽打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但实际在培养方式上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可谓是“囿于一隅”,甚至依然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将人才培养方案改一改,实践环节比例升一升,教学基地出去谈一谈,实习现场看一看”的现象,对实践教学效果方面认识不足,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监控及学习效果考评制度的支撑,严重制约了“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办学质量的提升。
2 “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拥有自身特色和规律,要实现“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首先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不能政策刚出台就“一哄而上”;其次要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新需求,满足地方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将“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大局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相融合。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
实现“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简单的“1+1=2”加法运算。
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查研究不能“泛泛看,泛泛谈”,必须精准结合自身和地方实际,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他人经验,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要通过“抓重点、补短板”有效规避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头重脚轻现象。其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与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能盲目认为“他办我也办,他好我也好”。
再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双一流’应用型大学”为思路,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紧密结合体系,保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培养具备新技能、掌握新技术、拥有新思维且适应地方经济各行业的“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3]。
2.2 强化学科专业和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长远眼光聚焦专业建设及发展,大力发展促进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整合分散的教学资源,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新兴专业,努力打造地方“一流”专业,为实现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由量变向质变的突破,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来源。 另外,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重点突出“精”与“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应”社会之所需,“用”知识之所长,最终达到“精基础、重应用、强实战”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基础”即要充分体现精准、精细、精深,通过不断完善现有理论课程体系,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化理论知识体系改革与创新。“重应用”则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扎实性,全面落实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打破传统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壁垒与隔阂,实现人才多样化发展。“强实战”旨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扩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场地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的全渗透,突出实践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2.3 深化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手段
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是提升高校教学能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方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加强新型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新型课程建设方面,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及实用性。新时代课堂“互动式”教学替代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是大势所趋,教学方式方法創新是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教学课堂不能僵化,教师思想不能固化,既不能靠单一的知识灌输,又不能靠纯粹的实操训练,要通过实现知识培育与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解放课堂,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提升学生快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全过程培养。
在教学模式上全面推进小班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接收、实践与应用能力转化,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另外,还要加强课堂管控,特别是当前各高校困扰的手机问题,要让课堂玩手机或课前收缴手机成为过去,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主动将手机变成学习辅助的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和技能模拟上,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改变学风教风。
2.4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多元主体联动育人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又一途径,要实现“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稳步推进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模式,通过“送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育,要当好老师就得先当好学生,通过把教师“送出去”交流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层面的综合水平。第二,深化企业及地方产业进行合作,邀请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高层次人才及技术人才进入学校课堂为学生授课,把专业人才“请进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对一线工作的认知。第三,实现“走出去”,全面加强与企业、地方产业合作体制机制,安排学生乃至教师到一线学习培训,不仅要提升学生也要提升教师,实现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育教师,扩大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培养,实现学校及地方企业“双赢”模式。
3 结束语
“地方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应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深化制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校企合作,紧密结合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主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新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宋伟志.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9):66-67.
[2]刘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3):150-151.
[3]李红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学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机械设计,2018(7):221-2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7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