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莫里克歌曲集》两首艺术歌曲的分析与演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泽明
【摘要】胡戈·沃尔夫(Hugo Wolf,1860—1903)是浪漫主义后期杰出的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一生创作处300余首艺术歌曲(Lied),他的艺术牢固建基于德语艺术歌曲的传统中心,作品大量取材歌德、莫里克、艾兴多夫、海涅等德国诗歌题材,以声乐为诗歌朗诵的媒介,将诗词的地位提升到极致。本文选择《莫里克歌曲集》中的两首艺术歌曲,从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及创作手法特点等层面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声乐演唱的帮助。
【关键词】沃尔夫;莫里克歌曲集;鬼湖幽灵;警告;分析;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德奥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歌曲在选材上比较讲究,一般都是以当世著名的文学大家的诗词进行音乐创作,所以艺术歌曲这种声乐艺术体裁在当时的欧洲风靡一时,尤其是艺术歌曲发展到浪漫主义晚期,戏剧性的要求更加明显,为了突出歌曲更多的冲突与对比。
沃尔夫早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深受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影响,甚至有时会看到舒曼等作曲家的影子,随着沃尔夫在创作思维上的不断改进,例如大量借鉴瓦格纳的“乐句”风格,注重“戏剧”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朗诵式的歌唱”就成为他创作歌曲的重要手段,在诗词的选用以及诗歌与音乐的搭配上,达到顶峰,优秀的声乐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演唱形式和风格也是与早期德奥艺术歌曲大相径庭。
尤其是1889出版的《莫里克歌曲集》使之成为沃尔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甚至沃尔夫的这首歌曲集在1889年发表后,名字在标题页上首次以诗人著名。这部歌曲集在诗歌与音乐之间的情绪基调和微妙变化达到了完美契合,并且大量使用朗诵调风格,复杂的调性变化,清晰的音乐术语标识,大量的半音化运用以及没有特别强烈的歌唱性,把诗歌所呈现的意味发挥到了极致。
一、《鬼湖幽灵》(Die Geister am Mummelsee)
《鬼湖幽灵》是沃尔夫《莫里克歌曲集》中第47首作品,首歌曲的结构较自由,主要依据歌词内容来发展。歌词描写了,湖中国王和巫师跳舞的鬼魂、棺木旁边轻声祈祷的女人以及发绿光的湖水和嘎嘎作响的芦苇,歌词和旋律的搭配营造出非常具有魔幻色彩的场景。
(一)乐曲分析
歌曲在旋律、和声、节奏乃至织体的细节的处理方面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可根据调性和伴奏织体划分,为多段式结构。
第一段(1~12)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c小调,由省略三音的主和弦在钢琴伴奏的低声部开始,长时间持续五度柱式和弦的音响,塑造“鬼湖”空灵、寂静的氛围;音区在小字组、大字组和大字一组之间交替,体现“鬼湖”的深邃。
第二段(13~17)为一句式乐段,#F大调,伴奏织体的高声部变为八度震音,低声部依然为柱式和弦。第16小节调性短暂游移至#a小调,之后通过重属和弦在第17小节转至#f小调。
第三段(18~23)为并行對比的三句式乐段,伴奏织体低声部变为流动的三连音音型,高声部为柱式和弦。调性为A大调,开头却使用?A大调主和弦。第20小节伴奏高低声部交换织体,低声部为两组上行的半音阶,表现歌词“移动的阶梯”。第21小节为三组重复的旋律,和声为C大调的导七和弦解决至?VI级和弦,这种意外进行表现歌词“下面已经发出歌声”。第22小节转至原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人声和伴奏高声部为同音反复,低声部用向上级进的半音阶做铺垫,表现歌词“安息”。
第四段(24~29)为对比二句式乐段,调性转至#F大调,第一句伴奏高声部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和声为属七和弦和下属七和弦交替;第二句高声部为八度震音,低声部为下行级进的半音阶,调性转回#c小调,结束在同主音大调主和弦。
第五段(30~34)为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为表现歌词“被他们追逐”的紧张感,和弦以高紧张度的减七和弦为主,旋律多采用模进手法,伴奏音型密集。最后经过重导和弦至终止四六和弦解决至主和弦。
(二)演唱部分较难的地方处理
第6小节,从明亮的大调色彩转为小调色彩,先是描写突然看清楚拿火把的是幽灵时表现出的惊吓与恐慌,此时更应该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演唱中就更应该把这种惶恐不安的情绪表达出来。在第31小节处整体速度加快,大量的伴随着疑问的口吻节奏音型复杂多变,同音反复频繁使用让旋律的紧迫感逐渐上升,乐曲的旋律部分也随着伴奏逐渐变得焦躁、繁杂,人声是在一种急迫的伴奏音型上结束的,这里的歌词一定要仔细朗读,否则很容易将语言说错,见(谱例1)。
谱例1
要知道一句话的重点所在,这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是否还有其他的暗示,那些是关键的字,那些是无关紧要的字。歌唱时的语气和音色要有很多不同的层,并能灵活应用。声音不能只是单纯的大声或小声,每首歌,根据其内容,有不同的变化与运用。还要能用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情绪,认真或玩笑的,诚恳或轻佻的。
二、《警告》(Zur Warnung)
《警告》是沃尔夫《莫里克歌曲集》中第49首作品,歌曲通过酒后狂欢初醒的那种迷茫、迟钝、萎靡等状态的描绘,使得诗歌于音乐发挥淋漓尽致。
(一)乐曲分析
第一乐段,第一乐句起伏不是很大,连续上行二度级进,最后下行五度跳进结束,节奏在空拍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上交替进行,给人一种念白式的叙述故事情节的方式。第二乐句从第8小节开始,运用跳进、模进、同一音级上下行模进等手法,延续前奏的伴奏音型直到第12小节处,第13小节处钢琴伴奏转入了新的音型,变得欢快且谐谑,直到14小节处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乐段在乐句开始就是人物幻想缪斯所编的歌曲的内容,从16小节开始,节奏变成2/4拍,钢琴伴奏的织体发生改变,右手伴奏是前八后十六、二八两种伴奏音型交替进行,左手伴奏音型变成一拍后附附点重复弹奏,人声的旋律线条按照诗词的句逗上下起伏,使整个乐曲变得富有律动感。第34小节处,第二部分结束。 第三乐段又开始描绘把酒言欢的场景,在第46小节处,钢琴伴奏改成同音上的颤音,左手伴奏,以10连音的形式半音化上行,乐曲在此处开始高潮,最后乐曲在三个速度术语gedehnt(拉长)、bewegter(拉长)、wider breit(再拉长)上以sf的强音收尾。
(二)演唱部分较难的地方处理
樂曲最开始的神态描述最为贴切,给出了一个重要的音乐术语,“沙而哑的声音”,歌词通过“口渴、不敢喝、醉意朦胧”等神态特征,把酒后的醉状描绘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演唱时尽量去模仿一个喝醉酒后的声音状态,声音尽可能的低沉,可以不用那么注重发声的位置,甚至懈怠的感觉来演唱也可以,在表演上也要给听众一个稍微“怪诞”的表演形式,见(谱例2)。
谱例2
沃尔夫为了更好的将诗歌的情绪表达到极致,有些时候在间奏部分也给出相对应的术语,在间奏时让人声更好的准备;从第二节的诗词主要是描写诗歌中,醉酒的主人公在歌唱女神“缪斯”所创作来嘲讽他的歌曲,并且拍子在间奏是转为2/4拍,主人公在歌唱诗词时,给人一种戏中戏的感觉。乐曲节奏欢快,音乐的律动性极强,伴随着大量的大跳音级,在气息、音准是这一节的重点,(见谱例3)并且还要把人物内心的喜悦之处表达出来,因为这段主要是诗中主人公在演唱这首歌曲,所以有一种朗诵的意味存在,在演唱时的语气,语调要更富有韵律。
谱例3
第三乐段则更注意情绪上的转换,诗中的主人公回到现实,与朋友继续狂欢,忘却了所有烦恼。例如歌词“我跳起来,取酒!这可是我的救世主,你们泪眼婆娑的歌唱着,酒后无需创作”歌词最终带给笔者的感觉好像是在映射沃尔夫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总有身边好友资助,但是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沃尔夫总是孤独、寂寥的,给人一种莫名的感伤。
参考文献
[1]白君汉.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上)[J].西安:交响——西安音乐学报,2001(2).
[2]胡斐.胡戈·沃尔夫《莫里克歌曲集》之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3](美)列昂·普兰廷加.刘丹霓译.诺顿断代史丛书浪漫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4]许芳.浅析《莫里克歌集》音乐与诗的结合[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5]胡斐.胡戈·沃尔夫《莫里克歌曲集》之探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