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曾荣侠

  [摘 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美德和潜能,不仅关注心理有问题的人,更关注健康的普通人;不仅注重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更关注心理潜能和积极力量的激发。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更加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在个体层面上,更加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在群体层面上,更加关注积极的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教学目标的拓展、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转变、教育体系的完善等多角度进行,包括从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到重视全体学生的培养,从关注消极心理问题到重视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从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到重视积极情绪体验,从关注学校教育到重视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全方位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人格特质;组织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9)03—118—03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美德和发展潜能的科学,它是运用比较完善的测量技术和实验方法从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等层面来研究人类积极特质的一种学科思潮[1]。其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相较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注重个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加符合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的心理需求。因而,自从积极心理学诞生以来便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述
  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心理有问题的人,更加关注身心健康的普通人;不仅注重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更关注心理潜能和积极力量的激发,更加相信人的价值、尊严和发展潜能。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主观层面上,更加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着力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感、期待感、成就感和满足感等等。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2]。相关研究发现,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体验不是截然分开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学者费里德里克(Fredrick)认为,某些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个体的积极资源。如增强人的智力、体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等[3]。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来源于积极的认知态度,善于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事物,善于看到事物(甚至是不利的事物)的积极面,善于用积极的认知塑造积极的人生,自然会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秉持积极的认知态度的个体,即便面对挫折情境,也会很快地从困境中走出来,自然会更乐观、更坚强、更积极。
  (二)在个体层面上,更加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更加关注研究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坚韧、宽容、美德、乐观、智慧、机智、创造力等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乐观[4]。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的培养重点要培养个体的乐观主义精神。当个体遇到生活事件,通常存在“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解释风格。与悲观型不同的是,持有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个体,善于积极处世,能够保持较良好的心态,即便处境不佳时,仍然相信阳光会再来,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总是乐观向上、勃勃生机。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与生活意义感。
  (三)在群体层面上,更加注重积极的组织系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群体层面上,着力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因为个体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构成的组织系统的影响。组织系统不仅包括社会层面上积极的宏观系统的研究,还包括个体层面上积极的微观系统的研究。前者如所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后者如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单位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睦的宿舍环境、友善的同学关系等。学者威廉姆斯(Williams)等研究结果表明,当学生们处于较优良的周围环境中,能得到其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时,他们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若相反,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5]。因此,温暖的、友善的、和谐的外部环境能大大增进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良好的组织系统中,就会促进其形成更多、更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应体现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6]。可以从教学目标的拓展、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转变、教育体系的完善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教学目标的拓展:从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到重视全体学生的培养
  过去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重点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教育问题,这样会导致消极的问题取向模式,关注负面问题较多,不利于看到人性的优点与价值。积极心理学是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个体,着力研究普通人的积极心理能量,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的人格品质。所以,積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教育,更注重广大普通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心理调节能力的增强、心理潜能的开发,促进更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阳光地追求幸福生活,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了整体意义上人性与博爱。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从关注消极心理问题到重视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   在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发现、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来寻求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换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更多关注的是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些现象体现在目前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体系中,有些大学生由于受身边同学的心理问题的暗示、感染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把心理问题放大、甚至加以扩散,甚至产生不利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是一种乐观型解释风格,是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会把困难和失败看作是外部的、暂时的,而把成长与成功看作是个体内部的、长期的现象,善于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张转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观念,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重视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凸显积极的人格特质在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希望、乐观、勇气、智慧、爱、美德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他们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到重视积极情绪体验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围绕心理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行,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脉络是“阐明问题—揭示原因—提供应对策略”。近些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更加注重小组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践实训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体验积极的情感、塑造积极的人格。不过总体来说,这些变革并没有改变当今仍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渠道、强调以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可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均局限于以预防为主的适应性目标,未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体验式教学,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体验、情感感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力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育体系的完善:从关注学校教育到重视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以问题为中心的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侧重于课堂讲授,主要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则认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培育离不开优良的社会支持系统。人格是个体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中介,在一定的生理机制作用下,将外在的生活体验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通过学校课程教育作用外,还需要构建积极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组织系统的力量、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培育学生的积极人格。广大学生在接受所有的课程教育中,除了接受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高思想境界、形成價值观之外,还要从中收获积极的情绪体验、感受积极的反馈方式,激发内在积极的潜能,积蓄个体积极的力量,形成个体持久的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美德和发展潜能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着力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个体层面上,更加关注研究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在群体层面上,着力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应坚持从积极的视角出发,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体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到重视全体学生的培养,从关注消极心理问题到重视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从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到重视积极情绪体验,从关注学校教育到重视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全方位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荣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意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04):53-56.
  [2]林清杰.积极体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D].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2010:11.
  [3]Fredrick B.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03):218-226.
  [4]Shedeo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3):216-217.
  [5]宛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5):6-10.
  [6]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责任编辑  王绍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0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