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根据体育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目标必须重新构建。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综合化和开放化,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实现科学的课程内容与先进教学方法的统一,实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的同步发展,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建立多样纷呈的立体结构,组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创造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形成详略得当的召唤结构。
  关键词 体育教育类专业 课程改革 课程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
  1.1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大体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体育管理、体育科研、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体育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体育系本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造、更新,建立一种新的有特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1.1.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特点,体育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学科教师、中小学教改实验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预备人员。使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体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能为人师表;系统掌握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教育等其他教育工作能力;能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运用计算机。
  1.1.2根据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学生心理结构以及教学结构的要求,追求教学内容体系內在逻辑结构的统一
  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起点要高、体系要新、内容要精,既反映精要的体育文明成果,又适应当今科学最新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博闻强识、求知欲强、创造能力和独立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新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丰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个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新课程体系必须考虑整体与局部、健康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一致,课程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一致,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一致,并最终达到体育课程逻辑体系与体育学科发展逻辑、学生心理发展逻辑、教学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
  1.2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
  1.2.1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综合化和开放化
  在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体育系各专业所教知识进行精选,在加强传统课程中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体现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主干课群的汲取和研究的同时,大力充实现代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陈旧、过时、庞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重复、繁琐、单调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
  1.2.2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
  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追求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亲自动手,掌握科学的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采掘、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课程改革预期达到的目标。
  2体育课程体系的结构类型
  2.1建立多样分层的立体结构
  这种结构以“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核心内容,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灵活的进行多种课程的立体组合,实行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层次性和多功能性。首先,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在课的种类上,除要求公共必修课之外,按照不同类型设计多种组合的课群,以供学生选择,如在各专业提供多组板块选修课,每个学生在多组板块中必须选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既保证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又满足其兴趣和个性特长。
  2.2组合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新课程体系追求多种课程的组合和交叉,按照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要求,扩充传统课程概念,创建形式多样的课程类型,形成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的系统。以单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合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改变以往分科过细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类;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交叉促进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态度的转换,除在课程体系中优化学科课程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之外,增加体育表演和体育的艺术欣赏等不同内容的课型,保证学生忠诚人民体育事业的态度形成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3创造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
  新课程体系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总结国内外先进体育教育经验和理论的能力,并使之和中国的体育教育相结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盲目照搬、机械模仿、使课程门类无限增加、总课时无限膨胀、内容重复陈旧、与相关专业缺乏交叉联系的局面,改造、吸收和融合古今中外体育教育的精华和内在精神。另一方面,要防止唯我独尊和唯我所有的倾向,遵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多种理论观点的平等对话,包容多种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要求的体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因此,创造一种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是十分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3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