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育作为人类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活动项目,在发挥强身健体功能的同时,还负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亦有重要价值,相关教学活动现已在高校广泛开展。但具体实践中,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实效性差强人意。本文基于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概述分析,着重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a)-0077-02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曾有学者指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没,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时至今日,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项目,现阶段的开展如火如荼,并在学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其实效性表现仍有不足,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在我国宏观素质教育改革导向下,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项目,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得益于各方有效支持,现已在发展学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仍旧存在不少突出性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具体而言,部分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尚有不足,简单地将之作为一项辅助性课程,定位于学生强身健体,相关投入略有不足,面对高速增长的生源数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验。另外,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渲染,有些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表现力不足,过度突出教师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互动参与,方式、方法的滞后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参与热情,内驱力不足导致持久性较差,与终身体育理念不符。同时,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所关涉到的知识内容较为繁琐,并且融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但事实上,部分高校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一味地强调实践,对其隐含魅力的挖掘不够,难以对学生产生持久性的吸引力,并且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某种维度上讲,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优化的过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为之引明方向,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尚未完全跳脱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情况,导致教学实效性差。以上这些问题客观存在,最终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亟需得到改善。
  2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其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在实际践行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环节设计提出了要求,作者结合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发展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作为行为实践的先导,只有在正确的方向的指引下,改革才会事半功倍。素质教育结构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定位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体育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如此。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应深谙其中的精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包括服务观、主体观以及面向全体,紧紧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为此,高校应深度解析体育教育的核心要义,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淡化竞技性,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使之终身受益。对此,高校及全体师生还需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将之作为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优化各实施环节色剂,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育主阵地优势,有机地将体育教学与社会、未来衔接起来,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化、社会化,为全民健身增添色彩,对增强我国综合实际亦有重要现实意义。
  2.2 加大支撑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生源数量急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办学压力,对其相关资源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软硬件环境的有效支持,包括运动设施、师资队伍等,如此才能保证师生良好的参与体验。对此,各地各级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重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基于此,高校亦需关注体育教学发展,提高主观重视程度,整合优质资源,协调好各项建设项目配比,加大对该项工程的投入,尽力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同时,教师作为主导,是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综合素养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此项工作成效,在整个高校资源构成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引入新生力量,促进内部交流,并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同时分享有效践行经验,提升整体师资队伍水平,使之为体育教学发展做贡献。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亦需坚持自主学习,掌握体育教学先进理念及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2.3 优化内容设计
  在高校,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吸引力。但是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不足,简单地将之功能定位局限于强身健体,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客观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水平,还制约了他们对终身健康体育的参与。为此,进一步改革体育教学教材势在必行。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体育健康课程》建设要求指明了方向,据此引导,高校应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将体育精神文化灌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并选择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容,突出“健康第一”的观念,合理配置竞技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比重,同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与精神品质的发展,从而在体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科学配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讲授正确的技术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锻炼效能。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主义文明视角下,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升华,对个性化事物的追求越发强烈,继而增生出了多种体育项目。为此,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可以选项课的方式,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除了常规项目,还可开设瑜伽等课程,满足学生们的多样化需求。   2.4 创新方法手段
  科学的方式方法运用,在提升体育锻炼效果的同时,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能动性,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维度上讲,教学方法的变革并非简单的教学方法更替,更重要的是教学目标更新,并基此指导,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导入,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明确各阶段的侧重点所在,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导向下,高校体育教学还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职能,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及相关设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对于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教师可搜集相关的影像、视频等资料,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制造一种欢愉的氛围,使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组织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文体活动,组织学生以“俱乐部”的方式积极参与,将有着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聚合在一起,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2.5 完善评价机制
  本质上而言,评价的最终目的并非考核,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完善的评价机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相关反馈结果确保了此项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亦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而言,教师要注意实时观察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互动情况等,并对其背后折射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科学判断,将之纳入到最终考核结果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督促他们不断努力。与此同时,为了客观、公平、全面地评测学生思想行为表现,应注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有效参与,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日常情况,确保学生欣然接受。只有如此,学习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体育,并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意义所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结合考核结果反饋及学生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给予适时恰当的精力鼓励或物质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及热情,使之持久性地开展下去。
  3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在实践中,会涉及到多重因素的参与及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学生发展的效能,应不断推进改革优化,包括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支撑建设、优化内容设计、创新方法手段、完善评价机制等。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深入解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剖度其中的因由及影响因素,继而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改革策略,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平.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4):108-109.
  [2] 刘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智库时代,2019(23):54-55.
  [3] 张寅.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21):169-170.
  [4] 姜淑艳,王桂华.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与发展定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3):9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3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