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校园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育人与隐性教育价值。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掘和应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开展研究。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隐性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特征的群体文化,本质是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极具环境教育力量,具有隐性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价值引领与自我激励功能
  每所高校有独特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校训、学校发展建设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历史、校友名录等精神文化,也兼顾和包容百家争鸣的他类文化,传递着充满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师生塑造健全人格。学校特色精神文化是吸引学生报考和入读的重要因素,在求学过程中深受校园文化耳濡目染。不论是静态的景观建筑还是动态的人际交流活动,只要折射和传递出真善美,必然给予师生以影响,必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拼博的励志心理。
  2心理暗示与自省自悟功能
  人具有接受心理暗示的灵感属性。校园文化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工程,所有的语言、情境和行为都具有暗示作用,校园文化可充分发挥心理暗示这种隐性教育功能,给师生以智慧的力量。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给师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广阔空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校园文化是自我意识与自省自悟的王国,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学会自我反思与省悟,学生因自我意识和自省自悟能力的提高而获得心灵感悟和思想成长。
  3人际感染与传播渗透功能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需求迫切,力图通过交往去拓宽视野,获得认可、接受、尊敬、信任。在交往关系中,每位成员都会在感染他人的同时受到他人感染,能主动热情待人、有爱心和责任感、有思想的师生更会无形中把自己的思想和良性情绪感染和传播到他人。师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注重加强与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交流,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全方位吸纳外界信息,经加工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更富时代气息,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文化的特殊力量影响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进师生对社会和自身社会角色行为的认知。
  4情感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能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能发挥校园文化情感育人功能。每所高校独特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学科特色、校训、校徽、校史、校歌都是学校精神的具体表现和凝练表达,这些文化元素符合学生的志愿和期许,使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将自己与学校融为一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情感育人的重要体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了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情侣关系、挚友等多重关系, 能交往到非功利性的、以恳切真诚、以感情和原则为重的知心朋友,愿意尽情倾诉自己的疑虑、忧愁、恐惧、快乐、希望等等。可以说,没有一种药物能代替向知心挚友来疏通心灵的郁闷。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同学间的和谐友爱都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树立。校园文化情感育人功能既是“由远及近”——将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融入到情感过程中;又是“由近到远”——从情感互动中引导正确的价值方向。
  5实践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形式广泛繁多, 其中之一是学生的社會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本身是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文化形态,是实践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活动为富有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群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可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对事件本真的认识。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失败的体验有助于他们吸取经验教训。校园文化活动有主题有策划,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能展现个性, 增长技能, 对知识、人生、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湘教通〔2019〕90号] 立项课题《高职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的强化及建设》(立项编号:18C154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冯立元,孙维娜.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
  [2] 谭丽.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14:35.
  [3] 赵晶.心理暗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3.
  [4] 王群.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职大学报,2008.
  [5] 刘若骅.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J].戏剧之家,2017:174.
  [6] 冯立元,孙维娜.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3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