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爱国主义教育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渗透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侯晓菲

  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时代更加需要强烈的爱国心、爱国情、爱国志等正能量的激励。
  一、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中职生在学校中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在班会课和德育课中进行,有时会参加学校定期的爱国主义活动。他们在课余时间经常会使用智能电子设备接受海量信息。但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他们极易受到大量碎片化信息无孔不入地干扰。屏幕中一些混淆视听的信息碎片极易带给他们负面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演变成德育课堂与智能电子设备屏幕之间的相互“拉扯”中。由于爱国主义相关课程及活动有限,在与“屏幕”较量中往往处于劣势。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更多时间和体现方式。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中职课程中德育课数量有限,班会课每周一节,爱国主义活动次数有限。学生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每日的学习中潜移默化融入到学生的意识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教学中每个科目在承担学科教学的同时也应承担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仅传授学生计算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同时也要承载育人功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校园内开设的范围广、时间长。这就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奠定了学习人员的基础。在课程教育中会出现大量的社会性素材,这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会受益更多的学生。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策略
  1.找到教学内容融入点,有效融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一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课程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互联网技术等相关知识。这些诸多内容中,没有像德育课程中标题式的明显融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分析教材内容,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入点。
  例如,在软硬件基础知识讲解中,教师会讲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会介绍到我国的超级计算机,这其实就是一个隐蔽融入点。可以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融入超级计算机的研究励志故事,使学生了解超级计算机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每次愛国主义教育的融入不需要长篇大论,浅尝辄止,细水长流。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切入,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分析,找准其知识内容与爱国主义思想的结合点,找到它们的融合点,发现其迁移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渗透教育。
  2.更新课程素材,选用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素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素材,比如文字、图片、图像、视频等,这些素材就是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如果把这些“看”的内容更新成与爱国主义思想相关的素材,那么学生在每次使用素材时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Word文档学习中教师会教学生文字的编辑,比如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动态效果等设置,给学生提供的这段文字就是辅助课程的素材。如果把这部分文字改成爱国主义思想内容,那么学生在文字编辑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对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阅读。没有强制性规定内容阅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素材重复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会自主记住并根植心中。
  3.教学评价侧重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
  实践课中教师都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作品评价会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作品的优劣除了作品的完成度、作品的艺术性、作品的创新性之外还可以添加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这一评价标准。对于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度高的作品教师可以给予较高评价并在学生中展示,这实际上是在激励学生把心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为使作品中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学生首先要消化所学的爱国主义思想知识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其次要在作品中找到有效切入点,最后把自己对作品及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解有效融合。在这过程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的学习达到了质的飞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循环。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形成螺旋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先通过“听”、“看”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知识,再通过教学任务完成知识的转换,然后通过作品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在作品中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最终促使学生把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伏成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策略[J].地理教育.2016(4):7-8
  2.李春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与新要求[J].教育家.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4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