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学生流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众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学生学习能力和家庭发展情况,优化家长和学生对教学的正确认知,在自己课堂教学中体现优质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意义,改善村小学学生流失情况。下面,笔者将从“家长观念、就业难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导致农村小学生的流失”“改变家长的观念,借家访改善农村小学生流失现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实现家校协作式教学,促进小学生成长”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减少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数目进行浅显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 学生流失 策略探究
在教学中,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确保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立足于学生能力发展状况,以提升家长对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控制并改善农村学生入学难、流失情况严重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注重家访并改变家长的陈旧观念,为其树立新观念,提高其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创设家校协作式教育模式,拉近教师、学生、家长间的距离。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研究和经验,对以上话题展开浅显的探究,望笔者拙见能引起诸位深思,若有不当亦欢迎指正。
一、家长观念、就业难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导致农村小学生的流失
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学生。很多学生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对孩子的疼爱有余、严厉不足,对学生的学习也不懂得辅导。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和留守老人共同生活,很多存在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而且,很多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基础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容易使学生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像一些学生就会拖拉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很快就会成为学困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和亲情教育的缺失,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种种问题,没有学习的兴趣。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源来自于不少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和赚钱道路。而正是由于农村家长就业难或忙于工作令农村小学生产生入学晚、入学难和人才流失的情况。殊不知以上做法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会致使农村孩子学识和能力发展不完善的情况发生,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改变家长的观念,借家访改善农村小学生流失现状
身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笔者自任教伊始,便一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中。那绵延数里的农村教学路,笔者在多年间踏过了无数次,即便加班至荒无人烟的境地亦不胆怯。在办学之上,为更好改善农村小学生流失现状,笔者深知应当联合村民的力量。于是在教学之余笔者坚持不懈地前往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为其讲述现在小学教学的整体趋势以及让学生接受完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望能够改变家长观念,为学生谋求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此举受到了众多家长的信任和好评。即便身体疲累笔者也从不言弃,亦无怨无悔。笔者爱着这些生长在村里的孩子,他们没有城里那优渥的学习条件但是却对知识和学习充满了渴望。笔者将一腔热血和爱心都倾注在了他们身上,一心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付出,从未想过放弃。即便在物质上清贫如洗,可在精神上笔者却深觉自己富可敌国。因为笔者有莘莘学子的陪伴,有教书育人、助人成材的坚定信念。而笔者的坚持也终于开花结果,有了最美的收获——越来越多的家长在笔者的感化下开始认识道教学对孩子们的重要性,转为更为积极地将孩子送至学堂令其早日接受知识教育的洗礼!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实现家校协作式教学,促进小学生成长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让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作业,学困生完不成作业,就会自信下降,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此外,一些农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爱心和耐心,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也是致使小学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以改善上述局面。当然,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性教育外,还要通过做游戏、开讲座、班会等活动在无形中渗透道德教育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端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很多农村小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因此学生家庭氛围的好坏会对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相较于“孤军奋战”,我们更喜欢采用团体性、合作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这也符合人类的行事特征,而与此相映衬的是教师可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实现家校协作式教学。比如,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农村教师若采取严厉的教育方法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便应当大致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教学方式和语言上的调整,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安抚其受伤的心灵。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转变部分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帮助其认识到教学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进而改善农村小学学生流失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郭玉梅.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8(06).
[2]聂言亮.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
[3]周堅宇.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J].图书与情报,2014(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5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