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平台的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微课资源库在复习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古智杰
摘 要:首先对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做好学习内容的规划、编好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以及设计好本节的训练展示课学案三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如何进行微课的制作,最后从课前嵌入,自主学习;课内嵌入,教师引导以及课后嵌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个方面分析了微课的教学应用和效果。
关键词:云平台;化学反应原理;微课资源库;应用
由于化学反应原理属于化学实验过程基本技术流程,而这个过程不仅非常理论化,而且涉及的实验知识也十分广泛。同时,由于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所以导致学生需要在对提取复杂的化学性质和其他制造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适量的课外活动,只有这样做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为此,我开发了一个基于云平台的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微课资源库,并将其应用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
一、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微课的特点
与传统课堂相比,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微课的内容在短时间内易于理解,并具有强大的交叉性。这些只是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微课程的一些特点。显著的特征如下:一是综合能力强。当设计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要了解知识,以探索深层知识,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以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二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微课课堂上唤起兴趣,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设计
1.做好学习内容的规划
高三化学考试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这也是确定学生是否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一步。根据近3年全国卷理综化学原理部分考纲要求、命题特点,开展知识框架构建、化学反应原理板块分类、小专题突破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建立“宏观”“微观”“平衡”三方面思维方式。针对近年高三化学原理部分复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采取问卷调查、试卷分析、部分学生面谈等方式,精确找出学生的困惑及考试过程中容易失分点,确立微课主线。根据“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的系统分析,确立高三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知识体系,从知识的完整性、能力培养、对信息的接受、吸收及应用等方面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符合我校学生高考复习的微课体系,并通过自媒体推送,给出使用建议。通过上述各种分析研究,以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为知识能力载体,将微课应用到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中,为不同层学生的化学学习和教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机会。
2.编好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课
(1)制定学习目标
首先,老师应该根据课本的内容仔细考虑教学大纲,再根据课程难度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收集过去几年高考的题目,分析各类考题占总分数的比重,再分析高考试题中本部分的内容,以了解考试的要点和形式,并将两者相结合,最后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在研究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可以通过历年试题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所收集的知识进行分类,最后结合现有知识进行目标制定。
(2)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突破是教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指老师将繁琐无关的知识点进行排除,最终选定在考试中占比较大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学生需要仔细考虑自身学习情况和知识的复杂性,并将老师提出的问题和知识进行结合,最终形成知识的基本结构。换句话说,突破重点就是指,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重点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和延伸进行解答,最终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
3.设计好本节的训练展示课学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学课程内容,并根据内容建立一个教育示范课程。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核心找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完成相对应的练习,以使学生与教师的自我指导时间保持一致。再次,老师需要通过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材料反思问题,然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最终为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最后,老师需要接受适当的培训,适当的培训可以提高老师的认知能力,避免对主题错误讲解,进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快乐成长。
三、微课制作
“微课程”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传统知识形态。换句话說,“微课程”改变了现代学生的学习方法。微课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不再只是听老师讲枯燥的知识,而是通过互联网学习老师提前录制的培训视频。其次,学生可以不像以前那样将作业带到课堂上,然后让老师进行批阅,而是学生在平台上注册学习账号,直接在网上提交作业并由电脑自动识别错误和打分。最后,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检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指导。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视频和小组讨论整合出学习目标,调查显示,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学生,可以掌握80%的书本知识,这相当于之前传统教育方式下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果。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个人练习、小组讨论、演示和反思,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最后针对性地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老师而言,利用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单独培训,以便在正式上课之前了解学生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解答。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微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九类引用,分别是:指南→自学考试→微区教育培训支持→相互培训同伴培训→在线考试培训指导→详细难点→培训示范→合作推广→评估培训。
四、教学应用和效果
1.课前嵌入,自主学习
利用云平台进行学习,学生将能够在课程开始之前参与相关的微课程,并根据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的难度,然后进一步利用各种软件找到并解决课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最终达到可以解决课程主题和测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云平台进行学习时,最重要的就是科学选择重点难点并加以解决,因为云平台的“微课程”没有涵盖书本上所有的知识点,也没有将重点知识进行彻底的分析,除此之外,微课程还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解决方案。所以,学生需要科学使用微课程带来的好处。培训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培训课程是重点为学生讲解微课程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内容,而不是重新设计教育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能力传播知识和发展他们的思维技能。由于高中校规的限制,学生无法使用电子设备,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微课的时间,所以,虽然他们可以使用教室电脑进行“微课程”培训,但是在培训结束后,学生就无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即使学生在培训中学懂了案例研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生却不会创建案例研究。但是如果使用微课,老师教授的课程将会在手机课件中展示出来,同学可以根据老师发送的课件进行复习。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除此之外,微课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估,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正确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云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出许多课外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效率。例如,在“苯酚”的化学反应原理化学理论中,苯酚是酸性的,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让学生研究“酸性酚酸”,在实验测试期间使酚与氢氧化钠反应以确定苯酚的酸度,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它会变酸?如何调整苯酚的pH等问题,最后,用pH试纸测量其酸性强度。而最终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非常适合学生学习,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通过动画显示“电子云”的运动,进一步证明该物质的酸性。当然,使用“电子云”运动来解释苯酚的酸度并不足以让学生进入课堂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要明白为什么它是显酸性的。 2.课内嵌入,教师引导
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改正自己的错误,也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优质的课程,再将知识点整合到课程中,除此之外,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点,克服在学习中的障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微型“熔点”检测移动设备或平台上的多媒体设备来了解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熔点”,并以完全填充的形式将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样本恢复到初始融合状态。对于云平台来说,学生可以查看微课程,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来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微课的评估意见来创建科目,并进一步设定学习目标。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微课创建学习目标时,需要根据大学入学考试问题和评估方案进行建立。除此之外,在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化学实验侧重于大学入学考试的理论部分,却忽视了学生往往缺乏实验技能这一点。如果利用微课程来学习的话,我们首先可以使用网络平台来明确测试的各种工具,还可以利用在网上调查的方式来解释各种工具的用法,然后按照实验原则进行通化分析并加以培训,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技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3.课后嵌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校正和整合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够通过课内和书本进行校正和整合,通过这种方式,一旦出现问題,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学习目标。但是通过云平台的运用,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及时完成课程目标。所以,云平台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五、结语
课堂上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方式。而对于云平台的学习方式,也有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我们会广纳意见,提升云平台的教学质量。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专家学者研究相关的课堂有一定的帮助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思.微课导学型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2]陈辉.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类微课研究与案例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17.
[3]冯正午.TPACK理论视阈下“微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惠益花.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6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