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流行语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所采取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苟生霞
摘 要: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它给语文学科及中小学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为此,要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维护语言系统的规范性,以让人们更好地掌握规范、文雅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语文;网络流行语;教学影响;应对策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是走入了千家万户,使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及发送信息也是越发频繁和普及,“网民”一词也是由此而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几乎每一年都有相当多的网络流行词语出现,且已成为网民在网上进行交流时的常用语,并逐渐被当作一种时尚和潮流用语,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传播和运用,特别是在大中学生当中尤为盛行。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产物,语言的存在与使用,从根本上说,也无所谓合理不合理。但语文作为一门在校学生的学习科目,却需要遵循一定的语言体系。语文教师有责任为维护语言系统的规范性,为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规范、文雅的语言而努力;也有必要在充分认识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产生,并能存在发展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它对语文学科及学生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以引导学生更加规范、科学地进行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
一、网络流行语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高中生的“语言美”
据调查表明,超过74%的高中生与人交流时经常会用到网络流行语,由于网络流行语创造群体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在网络语言中不免掺杂一些诸如“你妹”等内容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不仅污化了网络环境,更是使许多青少年将这些网络垃圾语言变成了口头禅,影响了高中生表达的语言美。
2.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规范性
网络语言追求简约、生动,不会去迎合传统语言的规范,构成的词组或句子也就充满了与传统语法相悖之处。虽然说网络用语有着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新意,也具有创新性,但从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讲,这同时也造成了绝大多数网络流行语的一些弊病:不遵循汉语规范,夹杂大量错字、别字,语序错误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混淆了中小学生对汉语规范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从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主流文化的推行。
3.不利于高中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体现着他的思维能力。现状是,大多数高中生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随意复制,随便模仿,很少在使用语言前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固化。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并且思维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4.不利于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高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理性的、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标准也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如果长期受到网络流行语的不良影响,会使高中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方面产生偏差,甚至是出现一些不良的认知倾向。传统的汉语言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思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学理念,是独属于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藏,需要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
二、采取的对策
1.教师要认真研究网络流行语,客观地分析运用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将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简单地判断其对错,而是要认真研究网络流行语,了解其内涵和外延,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热衷,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关注、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教師应当与学生沟通交流,讲清楚网络流行语的优劣之处和对他们的影响,拒绝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和使用。
2.强化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语言文字是人类历史传承的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使我们融入社会的基础。规范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石,更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工具。面对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教师要强化学生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净化传统语言和汉字的使用环境,规范学生日常用语,同时增强语文教师使用规范语言的自觉性,起到表率作用。
3.拓展语文教学范围,深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推荐篇目,为学生推荐佳作,以佳作感染学生,规范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和语文素养。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展现汉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产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归属感。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种必然产物,网络语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全民交际功能,适当保持语言系统的规范性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学校和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传统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维护传统语言的纯洁性。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吸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汉语。
参考文献:
[1]李明洁.作为流行文化的流行语:概念与特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1):113-118.
[2]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价值[J].青年记者,2009(16):9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6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