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远良
摘要:连平县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截止至2017年11月5日,已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其类型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四种,连平县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稀少。文章通过对该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列举出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希望为该地区今后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连平县;地质灾害;灾害类型
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1规模特征
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61-2014)中各灾种规模分级标准。连平县调查发现历年的地质灾害点共有139处,由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 50000》>( DZ/T0261-2014)中只有滑坡、崩塌的规模统计标准,除去6处地面塌陷、2处地面沉降,规模小型131处。由此可知,连平县地质灾害以小型为主。
1.2岩土和动力因素特征
从构成灾害体的岩土性质分析,连平县地质灾害可分为岩质和土质以及岩土混合组成,岩质14处,占灾害点总数10.07%;土质88处,占灾害点总数63.31%,岩土混合的37处,占26.62%;由此可知,连平县地质灾害以土质类型为主。从诱发地质灾害的动力成因分析,连平县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动力、人为动力和综合动力作用三种,自然动力成因产生的地质灾害8处,占灾害点总数5.76%;人为动力成因产生的地质灾害131处,占灾害点总数94.24%,综合动力成因产生的地质灾害0处,占灾害点总数0%;由此可知,连平县地质灾害以人为动力诱发为主。
1.3各类型地质灾害具体特征
(1)滑坡。调查发现滑坡地质灾害34处,按险情规模分级,特大型1处、大型2处、中型20处、小型11处。滑坡平面形态以不规则形态为主,共有29处,约占总数的85%,其次为舌型5处,约占总数的15%;剖面形态以凹型为主,共11处,约占总数的32%,其次为直线形和复合型,均为8处,约占总数的24%,凸型6处,约占总数的17%;阶梯型1处,约占总数的3%;滑坡体厚度0-6m,共29处,约占总数85%,厚度6m-20m,共4处,约占总数12%,厚度20m-50m,共1处,约占总数3%;滑坡坡度多数在40° - 60°,共18处,约占总数530-/0;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岩土混合滑坡,共19处,约占总数的56%,其次为土质滑坡15处,约占总数的44%。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调查区滑坡发生有以下规律:规模以小型为主;物质组成以岩土混合斜坡为主,土质次之;滑坡体坡度一般在40°-60°,大于45。时,再次发生滑坡概率大;主要发生在人工切坡,平面形态以不规则形为主,剖面形态以凹为主;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隆街、元善和内莞镇等三个镇。
(2)崩塌。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97处,按险情规模分级,大型1处、中型60处、小型36处。崩塌一般发生在坡高为5m-lOm的斜坡上,共69处,占总数71.13%;斜坡坡度一般大于60°,共75处,占总数77. 32%;崩塌体厚度一般小于Sm,共74处,占总数76.29%;从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岩质崩塌,共65处,占总数的67.01%。另外,调查区崩塌地质灾害坡面形态多呈直线型,坡面多为裸露状,无任何防护措施。土质崩塌一般发生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组成斜坡的土体吸水饱和导致崩落;岩质崩塌一般发生在顺向坡,且斜坡倾角较大,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较多泥质,遇到强降雨,雨水通过裂隙面渗入软化泥质充填,易导致崩塌灾害发生,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调查区崩塌发生有以下规律: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物质组成以岩质斜坡为主,次为岩土混合斜坡和土质斜坡;一般发生在高度5m-lOm,坡度大于60°的斜坡;主要发生在人工切坡,厚度一般小于5m,少量大于5m;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上坪、绣缎、元善和内莞四个镇。
(3)地面塌陷。调查发现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共6处,按险情规模分级,中型5处、小型1处。按平面形态分均为圆形,按成因分均为岩溶型。调查区内有6处地面塌陷均为岩溶塌陷,均位于泥盆或石炭系灰岩地区,陷坑呈群体式分布,坑径1m-4.6m,深度1.2m-8m,分布在居民区或农田内,岩溶塌陷诱发动力因素为地下水溶蚀剥蚀。例如连平县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地面塌陷为岩溶型塌陷。该地面塌陷主要是因地下水溶蚀所引发的。塌陷呈群发形式,据该点现状调查及走访当地居民得知,地面塌陷形成的塌陷坑在居民区中,共6处房屋出现开裂,建筑物变形。塌陷坑多已被填平,现场见到1个塌陷坑,该塌陷影响范围约160m2,规模为小型。诱发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溶蚀剥蚀;地质因素:塌陷表土层为含砾粉质粘土,下伏地层岩性为石炭系灰岩,岩溶发育。根据以上统计数据,经综合分析研究,调查区地面塌陷发生有以下规律:主要分布在岩溶发育区,规模以小型为主,诱发因素为地下水溶蚀。
(4)地面沉降。本次调查于境内发现地面沉降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按险情规模分级,大型1处、中型1处。均为软弱地层下降所导致的地面沉降致使建筑物发生变形。
2.地质灾害隐患
文章所称的地质灾害隐患为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即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地段。根据本次调查,截止至2017年11月3日,已发地质灾害点共139处,目前处于未治理或简易治理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再次发生灾害的概率大;不稳定斜坡178处,斜坡均处于应力发生改变或过高过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灾害的概率大。综上所述,连平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17处,包括139处已发灾害点和178处不稳定斜坡點,现在分叙如下:
2.1已发现地质灾害
连平县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点共139处,其中滑坡34处,崩塌97处,地面塌陷6处,地面沉降2处。
2.2不稳定斜坡
连平县调查发现的不稳定斜坡共178处,均为人工切坡;在178处人工切坡中,由削坡建房造成的有78处,约占总数的43.82%;修建公路、道路造成的有59处,约占总数的33.15%;修建电站、水库坝造成的有5处,约占总数的2.81%;矿山开采造成的有36处,约占总数的20.22%;景区开发造成的暂未发现。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调查区不稳定斜坡存在如下规律:以人工切坡为主,人工切坡中,以削坡建房为主;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上坪、元善、内莞和陂头四个镇;由此可见人类工程活动对不稳定坡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从以往地质灾害发生时间来看,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与降雨量发生时间大致吻合,连平县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9月,地质灾害亦主要发生在3月-9月。经统计,该时段已发生地质灾害有132处,占已发地质灾害点总数94.97%。不明月份6处,占已发地质灾害总数4.31%。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台)风雨发生时间基本同步。其中,6月份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月份,发生地质灾害点有53处,占已发地质灾害点总数38.14%,是地质灾害高发月。
3.2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看,连平县地质灾害具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上坪、元善、内莞和绣缎镇,上平镇共有灾害点2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9.42%;元善镇共有灾害点19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3 .67%;内莞镇共有灾害点18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2.95%;绣缎镇共有灾害点16处,占災害点总数的11.51%;其余各镇灾害点相对较少。调查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工程地质岩组、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等关系密切。就工程地质岩组而言,据统计,在调查发现的317处地质灾害点中,130处发生在层状较硬碎屑岩组(Ⅳ),占总数的41.01%;53处发生在层状较软红层岩组(Ⅲ),占总数的16.72%:51处发生在层状较软变质岩组(Ⅱ),占总数的16.O9%;48处发生在层状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V),占总数的15. 14%;21处发生在卵砾石、砂及粘土多层土体( I),占总数的6.62%;14处发生在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Ⅵ),占总数的4.42%。而调查区6处地面塌陷全部发生在层状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另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广东省发生地质灾害致人员伤亡分布在花岗岩区的,占总数的65%,而本调查区中的花岗岩区大部分分布在调查区北西角县界附近,居住人口较少,因此,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与其它县有所差异。由此可见,工程地质不但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还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
就地形地貌而言,调查区绝大多数灾害点分布在标高160m-500m、自然坡度较陡的丘陵区,标高大于500m-lOOOm的低山区次之,标高大于lOOOm的未见。
就人类工程活动而言,地质灾害多发生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农村、公路沿线、矿山。调查结果显示,连平县已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基本都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系;连平县调查发现的不稳定斜坡共178处,均为人工切坡。由此可见,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地质灾害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4.结论
文章通过对研究区各类型地质灾害具体特征、岩土和动力因素特征、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不稳定斜坡、已发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灾害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其主要特征,希望为今后该地区施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M].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2016.
[2]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M].广东省国土资源厅,2016.
[3]谢志平,钟远良.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2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