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于感染鸭肝炎病毒而发生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致死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可分为3型,其中Ⅰ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会对养鸭业造成严重危害,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该病特征是急性发病、快速传播、病程持续时间短,1周龄以下雏鸭患病的病死率能够高达95%。病鸭主要是精神不振,伴有神经症状,呈角弓反张,运动失调,耐过后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往往会变成僵鸭,严重损害养鸭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免疫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2-0133-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我国发生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Ⅰ型鸭肝炎病毒引起,还没有证实存在其他型鸭肝炎病毒。Ⅰ型鸭肝炎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各种理化因素的能力,如在pH值为3.0的强酸条件下依旧能够存活,在-20℃下能夠生存9年之久,在4℃条件下能够生存超过2年,在56℃条件下加热60 min依旧不会死亡,加热23 h才会完全失活。
1.2 易感动物
通常是5周龄以下的雏鸭易发,特别是1周龄以下的雏鸭更易感染,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能够超过90%,1~3周龄雏鸭的病死率大约为50%,5周龄以上的雏鸭基本不会发病死亡,而成年鸭往往呈隐性感染,不会出现发病,但会变成带毒者。
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即使康复后也可持续1~2个月排出含毒的粪便。该病主要经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易感鸭群通常在直接接触病鸭或者带毒鸭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病毒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和孵房等,都能够感染该病。
1.4 发病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初春孵化雏鸭的季节(即3~4月)最易发病。当饲养管理不良,摄取矿物质或者维生素不足,鸭群饲养密度过大,舍内卫生条件差、阴暗潮湿,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并促使病情加重。
2 临床症状
雏鸭往往突然出现发病,表现出精神沉郁,腿软,无法随群行走以及下水活动,停止采食,眼睛半闭,陷入昏迷状态,随后呈现不安,具有神经症状,运动失调,侧倒在地,双腿痉挛,有时倒地后蹬腿或者原地旋转,临死前呈角弓反张姿势,头扭向背部,往往在数小时后死亡。部分病鸭会发生腹泻,排出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稀粪。症状严重时,病鸭的喙端和脚趾变成暗紫色。少数急性发病的病鸭,常未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雏鸭肝脏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接种,分别放在37℃恒温箱和37℃烛缸内培养,结果都没有长出菌落。
3.2 病毒分离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鸭肝脏组织,按1∶5比例添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匀浆,经过2次冻融,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30 min离心,取上清液加入2000 IU/mL青霉素、2000 IU/mL链霉素,混合均匀后放于37℃下处理30 min备用。
取30个11日龄发育良好的非免疫母鸭的鸭胚,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为空白对照,不接种任何溶液;第二组为对照组,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第三组为试验组,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上清液,每胚0.2 mL。全部鸭胚继续孵化,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鸭胚没有任何异常,试验组鸭胚经过72 h都发生死亡,且皮下发生水肿、出血,肝脏呈灰绿色,略微肿大。同时,收集死亡鸭胚的尿囊液,保存于冷冻条件下备用。
3.3 病毒鉴定
3.3.1 电镜观察
尿囊液以1000 r/min速度进行30 min离心,取上清液再25000 r/min的速度进行90 min离心,倾去上清液,在沉淀物中添加适量的双蒸水进行重悬,使用2%磷钨酸进行负染,放于透射电镜H-600下观察病毒,可发现病毒颗粒大小为20~40 nm,且具有清晰的颗粒结构。
3.3.2 雏鸭保护试验
取20只6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只肌肉注射2 mLⅠ型DVH特异性高免血清,经过24 h肌肉注射0.2 mL尿囊液进行攻毒;第二组,雏鸭不注射Ⅰ型DVH特异性高免血清,经过24 h后肌肉注射0.2 mL尿囊液进行攻毒。两组雏鸭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隔离饲养观察。结果发现,第一组雏鸭在攻毒4天后依旧存活,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剖检也没有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第二组雏鸭都发生死亡,死前表现出鸭病毒性肝炎典型的神经症状,解剖可见该病特征性病变。
4 防控措施
4.1 隔离、消毒
鸭群发病后要马上严格隔离病鸭和假定健康鸭,并安排专人管理,不允许无关人员接近或者进入,防止疫情蔓延。同时,发病鸭舍要使用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每天1次,直至鸭群出栏。发病鸭群使用百毒杀进行带鸭消毒,每天1次,直至彻底康复。需要注意的是,带鸭消毒时要提前使育雏室温度升高2~3℃,防止发生应激而促使症状加重。
4.2 药物治疗
对处于发病初期的鸭群,且死亡数量较少,可逐只紧急注射0.5~1 mL鸭病毒性肝炎精制高免卵黄抗体,已经表现出发病症状的可每只注射0.8~1.5 mL。如果条件允许,可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的同时,每只肌肉注射0.8~1 mL干扰素或者聚肌胞,间隔2~3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2~3次。
4.3 免疫预防
在发生该病的地区,需要通过免疫接种来避免发病。常使用2种疫苗,一种是致弱Ⅰ型DHV-81株,适合雏鸭进行免疫接种,其中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鸭需要在1日龄接种疫苗,有母源抗体的雏鸭适宜在10~14日龄接种疫苗,每只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0.5 mL疫苗,也可进行2次气雾或者饮水免疫,每次间隔3天,都能够有效预防发病;另一种为致弱Ⅰ型DHV-41株,主要是适合种鸭使用,母鸭在开产前通过胸部肌肉注射2次疫苗,每次用量为1 mL,间隔2周,母鸭给后代雏鸭提供的被动保护能够持续大约1年。
另外,目前已经研制并生产有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瘟的二联弱毒苗,也具有非常好的免疫效果。此外,也可使用灭活疫苗来预防发病,注意该疫苗主要适合种鸭使用。
收稿日期:2019-09-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