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小立
[摘 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交往愈来愈密切与频繁,英语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既不能开口说、又听不懂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对31名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研究,期望找到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可行方法,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52-02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交往愈来愈密切与频繁。英语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语言,扩展文化视野,促进认知发展,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外国语言、文化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积极态度。所谓掌握就是指学生能够成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在我国云南省文山州这样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既不能开口说,又听不懂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不要谈用英语进行口语会话或者交际。
一、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
为此,笔者对31名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20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与访谈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语言知识因素、教师因素。
(一)心理因素
1.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喜好,兴趣是人们探索知识,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乐学”,在学习时专注投入,能自觉及时地总结学习的心得体会,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相反,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苦学”,学习消极被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据调查统计,仅有10%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口语学习非常感兴趣,67%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口语学习兴趣一般,其余23%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口语学习不感兴趣。正因为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口语缺乏学习热情,导致他们学习消极被动,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后果。
2.十分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内部驱动力。明确的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它是学习英语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是调查显示仅有6%的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对学生整体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事实,也就不足为奇。
3.自信心
据调查统计,分别有35%、29%的学生经常、偶尔因为担心被教师、同学取笑而不敢说英语。调查还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内向。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本来性格内向的他们在未开口说英语前心理就产生恐惧、羞怯,以致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英语,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也渐渐失去信心,最终放弃对英语口语的学习。由此可见,自信心是影响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
4.持之以恒的毅力
学习生活是漫长而艰苦的,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作为支撑,学生的潜能将永远无法发挥。调查显示,仅有19%的学生愿意为学习英语口语付出长期的努力,所以,懒惰的学习情绪严重影响、制约着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语言知识因素
口语要求学生通过读和听汲取知识、获取信息,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进行加工和重组,赋予新的内容,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短语、常用的句型结构和语法知识。通过多读、多听,掌握足够的用以加工、重组的原材料,才能保质保量地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然而现实却是74%的学生认为所掌握的词汇量不能满足交际需求,多达94%的学生认为所掌握的语法知识和句型结构不能满足交际需求,此外,调查还显示没有任何一个学生经常借助音像资料来提高英语听力与口语水平,多达42%的学生表示从不会借助音像资料提高英语听力与口语水平,并且不借助音像资料的原因与家庭经济因素无关。可见,扎实的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基础、多听、多读是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因素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
1.教師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口语差,教学效果差。比如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不够准确,表达方法错误等受到影响,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自然也不会好。
2.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教材欠缺充分、必要的理解是造成学生口语水平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
3.教学方法陈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无疑让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思想就像套了枷锁,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造成口语水平低下的严重后果。
二、启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什么民族的学生、不管是什么社会阶层的孩子,外语课时的投入越多,再加上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气氛的有效衔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也就是说,外语学习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民族和总体智力没有太大关系。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师因素与母语的使用问题
教学中,教师的口语能力与学生的口语能力成正比。教师口语好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好,所以,要不断地对教师口语能力进行培训考级。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关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母语组织教学,对学生学习外语有负面作用。尽量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对外语学习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学生来说,能够保证供给学生有意义的目的语输入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方法问题
笔者这几年在教学中发现:
1.有意义的故事性录像教学方式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通过采用互动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没有刻意学习和记忆语言知识的教学情况下可以通过完整、精致、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轻松地运用英语表演英文电影中指定片段,这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所做不到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此外,角色扮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注重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对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颇为有效
布鲁姆曾经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的语言材料。”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真实可信、生动形象的语境中操练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在设计口语课时,教师需要选好话题,话题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选好话题则需要教师平时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便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学习热情就容易被激发。巧妙、合理地运用情境创设法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充满趣味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英语口语交际,让学生实现由不敢说、不会说、一说英语就错到轻松用英语完成语言交际的飞跃性转变。
3.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消极现状,平时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探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英文歌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化知识学习的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将感情带入歌曲的特定情境中,感情与歌词的内容产生共鸣,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自然就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英文歌曲教学时,应注重英文歌曲的选择,歌曲的难度应等同或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不宜过难,对中职生而言,《铃儿响叮当》《雪绒花》这类的英文歌曲非常适合作为教学内容,并且经过教学实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它操作性强,效果显著,能够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所以,笔者认为英文歌曲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问题
外语教学的成败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应当注重教学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使之过渡自然,尽力做到紧密相扣,重难点突出。口语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语言、教育观念、课堂活动设计都对学生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培训要包括英语语言能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外语教学的评价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有机地将外语的学习与其他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四)教学科研问题
要加大对外语教学的科研支持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外语教育的科学研究,避免单纯地经验总结,重视第一手资料数据的收集。除了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外,应该更多地开展案例研究。通过观察笔记、比较、访谈、调查等方式开展更加深入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使笔者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了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具体、可行方法,期望该调查研究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冯建领.浅议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1(40).
[2]唐慕维.浅谈当前中专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3).
[3]左菊.新课标环境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立体化培养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0):22-25.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