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河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河蟹产业在江苏省南京市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养殖模式的更新、良种的繁育以及品牌的建设等,河蟹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以河蟹主产区养殖企业、养殖大户等为主要调研对象,对南京市河蟹产业进行摸底调查,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及与先进地区对比,对南京市河蟹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深入分析,以期通过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发挥自身优势,使南京市河蟹产业健康迅速地发展。
关键词:南京市;河蟹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22-0336-03
我国作为水产品生产大国,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中河蟹是渔业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河蟹肉嫩味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蟹肉中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含量高于其他鱼类及蛋肉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江苏省是我国河蟹养殖大省[2],以2016年为例,江苏省全年河蟹养殖产量为354 000 t,占全国养殖产量的43.6%,其中南京市河蟹产量稳定在24 000 t左右,河蟹也是南京市养殖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其养殖和生产及由此带动的旅游产业为提高渔民收入作出了较大贡献。本文基于对南京市河蟹主产区养殖企业、养殖大户等的实地调研结果,结合全市渔业统计数据,对南京市河蟹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南京市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南京市河蟹產业发展现状
1.1 养殖规模
南京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长江水域生态条件,适于河蟹的苗种培育和成蟹养殖。2011年以来,南京市河蟹养殖面积基本稳定在25 000 hm2左右,产量达24 000 t,约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37%,是南京市养殖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2014年,由于养殖面积缩减,总产量随之略降。近几年,通过调整河蟹养殖结构,大力推广扶持“稻蟹种养”“蟹鲈混养”等模式,南京市河蟹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其中,2017年全市河蟹放苗量约4.3亿只,平均投放量 17 580只/hm2,相比往年有所提高。
南京市河蟹养殖主要分布于六合区、浦口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等五大涉农区,其中,高淳区的河蟹养殖面积约占总养殖面积的55%,是南京市河蟹主产区,河蟹产业已成为高淳区最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其养殖方式以低密度生态养殖的高淳模式为主,高淳模式以低产量、大规格、高品质、高效益著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16年,南京市河蟹总产量为24 192 t,其中高淳区产量为 14 606 t,占全市总产量的60.4%,具有绝对优势。浦口区、高淳区、六合区在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出量)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整体养殖水平较高。
1.2 新品种
近年来,长江1号、长江2号、诺亚1号、江海21号等河蟹良种在南京地区得到有效推广,其中以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繁育的长江1号、长江2号推广最为广泛。近年来,全市年产长江1号(单年育种,双年养成)或长江2号(双年育种,单年养成)扣蟹(规格蟹种)1.5亿只以上。2016年,青松合作联社与古柏水产养殖总场2家总计投放长江2号大眼幼体10 500 hm2,南京市投放长江2号大眼幼体超过 15 000 hm2,培育长江2号扣蟹1.2亿只以上。高淳区长江1号、长江2号推广面积达到了6 700 hm2以上,占养殖总面积的50%,而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为大规模推广河蟹新品种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3 新模式
南京市河蟹养殖以高淳模式为主,经过科研院所及水产养殖户对高淳模式的不断开发完善和提档升级,在高淳模式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出多种生态、高效的河蟹养殖模式。现阶段河蟹大多搭配青虾、沙塘鳢鱼、鳜鱼等进行混养或套养,以提高生产效益,特别是结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共同开发、推广的太湖1号青虾进行套养、双主养等新模式,河蟹养殖效益及抗市场风险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河蟹池塘套养沙塘鳢模式占比近年来有不断上升趋势,沙塘鳢在现阶段还没有成熟的主养技术,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较高,成为河蟹养殖过程中一个稳定的收益来源。在市场需求和科研院所的不断创新努力下,“河蟹、鲈鱼混养”“河蟹、小龙虾混养”等新型养殖模式被相继开发出来,南京市河蟹养殖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1.4 新技术
自土池生态育苗技术大规模应用以来,河蟹大眼幼体产量提高了近10倍,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河蟹新品种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土池育苗过程中结合控温控时、开口饵料培育等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往育苗中存在的风险。2016年,长江2号大眼幼体的市场规模延续了长江1号,并有小幅增长。河蟹养殖方面,水草搭配和栽种、全程配合饲料生态养殖、早熟蟹控制、扣蟹分批培育、夏季控温保草、水质生态调控等新技术不断开发和完善,河蟹养殖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很多以往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得到解决。
2 南京市河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自然环境、市场变动、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南京市河蟹产业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河蟹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亟需突破和解决。
2.1 养殖成本偏高
以高淳区为例,河蟹池塘租金基本在15 000元/hm2以上,部分池塘租金更是高达30 000元/hm2。2016年高淳地区扣蟹平均价格接近1元/只,苗种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在采用高淳模式养殖河蟹过程中投喂大量动物性饵料,饲料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就成本而言,竞争优势缺乏。
2.2 产业规模不大
南京市河蟹养殖面积及分布已基本固定,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7%,受制于适于开展河蟹养殖水面面积总量,就河蟹养殖规模来说,南京市处于全省的中等水平,养殖面积不及泰州、宿迁等地区的50%。 2.3 病害防治研究不够深入
近年来,河蟹每年因发生病害造成的损失上亿元,严重影响了河蟹产业的经济效益。河蟹常见病主要有腐壳病、纤毛虫病、脱壳不遂症、黑鳃病、肠炎病、抖抖病等。对于常见病,已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正常情况下不会形成大面积暴发,对整个产业危害不大,但近年常见于报道也是水产病害研究热门的水瘪子病发病原因不明、发病不规律、没有明确有效的防治措施[3]。由于在河蟹病原病理、快速诊断、防治药物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不系统、不深入,造成了河蟹病害时有发生。
2.4 养殖现状与政策导向不符
目前,水域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河蟹作为投饲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直接使用冰鲜鱼等天然饵料的情况,被视为是水域环境污染的一部分来源,并且在短时间内做到完全使用配合饲料养殖还有很大难度[4]。基本农田红线是国家日益严格执行的政策之一,有部分河蟹养殖池塘位于基本农田范围之内,由于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转而从事河蟹养殖,但随着政策收紧,基本农田内的养殖池塘必然要逐步退出,河蟹养殖规模势必受到影响。
2.5 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
南京市河蟹一、二、三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二产、三产难觅踪迹,完全没有发挥出紧邻都市圈消费市场的优势,以至于虽然养出了好蟹,但大多时候都为“阳澄湖”等品牌做了嫁衣,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话语权、缺乏溢价能力。在品牌建设方面,由于缺乏直接市场终端,南京市河蟹引以为傲的“固城湖”品牌正由一个仅次于“阳澄湖”的全国性品牌逐渐沦为区域品牌,并有被“洪泽湖”“太湖”“兴化”甚至“盘锦”等品牌超越的危势,这与拥有中国第一只有机河蟹、第一个水产类驰名商标、第一个水产类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样的巨大优势背景是极不相称的。在品牌沦陷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缺乏前瞻、对产业发展引导不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6 节庆、园区等宣传手段流于形式
自2001年以来,高淳固城湖螃蟹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但仍旧停留于形式,没有产生实质性消费。相对于阳澄湖开捕节当天即带动上亿元的河蟹销售来说,高淳固城湖螃蟹节对南京市河蟹产业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固城湖畔高淳水慢城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就现状而言名不符实,特别是在固城湖河蟹文化宣传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湿地公园随处可见的今天,失去特色就必将被边缘化,固城湖河蟹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品牌宣传平台。
3 解决思路与发展对策
为推动南京市河蟹产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发展思路。
3.1 适度调控,引导有序竞争
在河蟹价格较高、养殖效益较好时,池塘租金也水涨船高,虽然这是市场规律性,但当市场疲弱、养殖效益下降时,塘租往往很难降下来,导致河蟹养殖产业亏损面扩大,损害从业者利益和产业长远发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进行适度调控,引导理性竞争,根据市场情况对最高限价进行政策性指导,控制塘租成本,或者抽提部分租金,建立风险储备金,在歉收年份进行补贴,维持产业良性发展。另外,加大良种供应、加快配合饲料推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适应政策需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南京市河蟹市场竞争力[5]。
3.2 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品牌建设
南京市地处沪宁杭都市圈,沪宁杭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消费潜力巨大,特别是高档河蟹的消费需求旺盛,紧邻市场是南京市河蟹产业最有利的条件。高档河蟹消费群体对河蟹品质、品牌等要求较高,现阶段“固城湖”河蟹品牌号召力还稍显不足,一方面要将全国第一只有机河蟹、第一个水产类中国驰名商标、第一个水产类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充分地宣传到位,讲好故事;另一方面要对河蟹产业各环节严格监管,确保河蟹的高品质,积累品牌口碑。虽然南京市河蟹养殖面积并無优势,但在品牌壮大以后,必将吸引周边河蟹产业向南京市集中,借鉴阳澄湖经验,虽然阳澄湖年产量为2 000 t,但销售量却在20 000 t以上,品牌号召力可见一斑。
3.3 积极改变模式,适应政策要求
高淳模式曾经作为先进河蟹养殖模式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但固步自封必将遭到淘汰,近年来,江苏省各地涌现出多种高效养殖模式,值得借鉴。在饵料方面,加大配合饲料的推广力度,减少冰鲜鱼等天然饵料的使用,是河蟹养殖的必然趋势,提早适应新的政策要求,积累更多经验,将占得先机。
区别对待不同属性养殖池塘,对于政策允许作为养殖池塘的河蟹养殖塘口,要进行标准化改造,确保电力、道路、水源、塘口深度等满足要求,以适应高效养殖的需要;对于在基本农田范围之内的塘口,要及时退渔还田,在稻田基础上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推广。
3.4 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发展
发挥紧邻都市圈消费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河蟹三产,顺应体验式消费潮流,养出了好蟹,也要卖出好价,实实在在增加从业者收入。一方面消费者没有足够的驻留时间就不会产生有效消费;另一方面体验是让消费者产生消费信心的最直接手段,对于河蟹产业来说最直接的体验莫过于来自舌尖的愉悦。鉴于高淳地区在南京市河蟹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淳地区开设河蟹美食文化街是现阶段突破南京市河蟹产业发展瓶颈的最有效强心剂,也是南京市河蟹产业不被市场淘汰的必由之路。借助固城湖畔高淳水慢城的知名度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打造河蟹美食文化街同时提档升级水慢城河蟹特色主题,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必将获得双赢。
3.5 充分利用节庆,一切为市场服务
2001年以来,高淳固城湖螃蟹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是宝贵的平台资源,充分利用好资源才会最大化效益。任何产业的核心都在市场,所以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也在市场,所有政府与河蟹产业相关的工作都要以促进和扩大消费市场为目的。借鉴阳澄湖开捕节、盱眙龙虾节等先进经验,开展高淳固城湖螃蟹节也要以拓展市场、促进消费为最终目的,在做好充分宣传的同时,在节庆期间要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可以借鉴或结合农业嘉年华,真正做成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盛会,使其成为消费者的河蟹盛宴,而非仅仅由相关领导参加的形式典礼。 3.6 发挥园区功能,吸引消费者驻留
高淳区在固城湖畔拥有高淳水慢城、阳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知名园区,特别是高淳水慢城在省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就现状而言,并没有在固城湖品牌宣传和建设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能够吸引消费者驻留的经营项目。在消费者没有足够驻留时间的情况下,要实现固城湖河蟹文化及品牌宣传是非常困难的。建议当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在高淳水慢城的定位上要主打河蟹文化品牌,而非仅仅定位为一个湿地公园,否则失去特色将很难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消费者前往消费。在园区进行潜移默化河蟹文化宣传的同时,更应增加互动体验服务。
3.7 坚持生态养殖,维护环境资源
以低密度生态养殖著称的高淳模式在南京市河蟹产业发展道路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高淳模式也并不完美。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以及质量可控的健康养殖要求,河蟹养殖中使用的冰鲜鱼等未经加工的天然饵料必须逐步由配合饲料替代。大力发展河蟹配合饲料技术,加快全程配合饲料养殖推广,逐步减少直至杜绝冰鲜鱼等天然饵料的使用,将是顺应政策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中大规格、小规格河蟹价格时常波动,特别是2014年,大规格河蟹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导致很多蟹农加大放养量,从追求规格转向追求产量,放养量、产量的增加必将导致投饲量和病害的增加,从而加大环境压力,并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是河蟹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维护好生态环境,也就是维护好了河蟹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3.8 加强病害监测,加大病害研究投入
严格把关投入品的使用,维护好水草、水质成为了现阶段预防水瘪子病的唯一可能有效的措施。水瘪子病就像悬在所有河蟹养殖从业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找到发病的规律和愿意。要加大病害测报统计,寻找发病规律;利用科研优势,加大研究投入,弄清病害的发病机制,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防控。
3.9 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河蟹与其他品种的混养、套养模式在科研部门创新和养殖从业人员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更新,其中“河蟹、青虾套养”“河蟹、青虾双主养”“河蟹、鳜鱼套养”“河蟹、沙塘鳢套养”、“河蟹、小龙虾混养”等模式遍地开花,“河蟹、加州鲈混养”成为了河蟹养殖中的新兴热点,套养或混养品种成为河蟹养殖中重要的经济效益来源,也有效平衡了因市场波动导致的风险;在各地涌现的多种河蟹养殖模式中不乏能够吸收借鉴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要积极学习和总结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河蟹养殖模式和技术体系。但是,就高淳地区而言,河蟹养殖池塘大多由稻田改造而来,池塘水深一般不超过1 m,这对河蟹养殖模式调整是不利的,水深不足可导致河蟹养殖抗高温能力不强,存在一定的养殖风险。另外,由于基本农田政策的收紧,在基本农田范围之内的池塘需要退渔还田,并结合国家倡导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开展稻蟹种养,以补偿河蟹养殖面积的缩减;对于不在基本农田范围内的池塘,政府要主导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以适应多模式、高效益养殖的需要,同时提高河蟹养殖的抗风险能力。
3.10 加大机械化、智慧化投入
现阶段河蟹养殖机械化、智慧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农业产业,在水草管理、投餌等环节耗费大量人力,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矛盾日益显现,并且由于人为因素的随意性,很难实现标准化操作。当然,这与河蟹养殖的现状是分不开的,例如现阶段河蟹养殖过程投喂天然饵料,很难实现机械化操作,所以加大全程配合饲料推广力度,也是实现机械化投饵的前提。由于养殖池塘情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开发便于操作和运输的小型化机械也是全面推广机械化生产的必备条件。
高淳区由于河蟹产业发展较好、总体利润较高,其广阔发展前景正推动年轻一代水产从业人员逐步走向前台,因此水产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年轻一代水产从业人员有经验不足、吃苦耐劳方面不及前辈等弱点,但也有对新生事物接纳度较高、更容易掌握智慧化操作等优点,这对河蟹产业的智慧化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应在科研方面加大对智慧化渔业研究的投入,在政策层面加大智慧化推广,在标准化操作规程的指导下,实现养殖水质即时监测、投入品使用情况监控、市场价格走势预测、病虫害防控养殖过程全自动操作等,这样必将使得产品质量更可控,实现整个产业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秀秀,杨德利. 加快中国水产品消费发展的几点思考[J].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3):65-67,96.
[2]车 斌,王倩倩. 江苏省河蟹养殖产业SWOT分析及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736-739.
[3]李思发. 河蟹产业发展的种质问题和对策[J]. 科学养鱼,2006(6):1-2.
[4]杨维龙,张关海. 河蟹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淡水渔业,2005,35(2):62-64.
[5]陈蓝荪,王 武,陈再忠. 从河蟹市场分析看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发展方向[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1):8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