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梅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中药材的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药食同源类的产品与日俱增。梅州依托优良的环境,历来就有种植药材的传统,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梅州市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对梅州中药材产业的调研,总结出梅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梅州市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优势;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24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梅州光、温、水、气、土壤等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优越,有数千平方公里富硒带,是广东省农业生产优势区域之一。同时梅州市药用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符合国家中医院产业发展政策和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潮流[1]。近年来,梅州市根据国家、省、市中药材发展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
  近年来,中药材作为新兴的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梅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万hm2,产量13.8万t,产值11.2亿元,全市五县一市二区均有种植。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区):平远0.51万hm2、梅县0.23万hm2、丰顺0.13万hm2、五华0.07万hm2、大埔0.05万hm2。主要种植品种有仙草、梅片树、红豆杉、岗梅、葛根、鸡血藤;此外还有巴戟、银杏、广佛手、铁皮石斛、金线莲、五指毛桃、白及、枳壳、牛大力、草珊瑚、沉香、山苍子、两面针、灵芝、广金钱草、檀香、溪黄草、鱼腥草、夏枯草等。
  1.2    培育了一批产业主体
  梅州市中药材产业以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式经营模式为主。近年来,梅州市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梅州市100多家南药经营主体进行整合、整顿、分类、遴选,首次成立了梅州市南药协会。与广州共建全国首个跨区域涉农“协会联盟”,初步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六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截至2018年底,全市成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截至2018年底,梅州市认证GAP企业基地3个。
  1.3    促进三产融合,延伸了产业链条
  近年来,梅州市大力推进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发展,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通过旅游产品销售,通过药食同源养生产品渠道销售,以此促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南药+产业链特色圈”的良性循环。
  2    发展优势
  2.1    地理位置和环境优越
  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中国第5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粤东北区重要的饮用水源涵养地,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为世界第7个“世界长寿乡”。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的资源禀赋,120万hm2山地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    野生种质资源丰富
  优越的光、温、水、气、土壤等条件,造就了丰富的中药材野生种质资源。据《梅州科学技术志》记载,大宗野生品种748种、珍稀品种20种,经鉴定编入《梅县地区中药资源名录》中的属全国和省重點品种282个,占全国和省的普查品种的61%。
  2.3    文化历史悠久
  梅州自古就有种植中草药的习惯,梅州人不仅喜欢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更是梅州人平时养生的膳食品种,药根汤等在百姓餐桌上随处可见。
  2.4    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加,问题不断出现,消费人群眼光转向天然药物,全球有80%的人以植物药为基本医疗和保健手段,天然药物销售占总药物销售的30%左右,每年以20%的速率增长。
  2.5    富硒优势明显
  梅州市有数千平方公里富硒带,土壤中硒平均含量达0.70 mg/kg,比国家富硒标准0.4 mg/kg高出75%,在全国实属罕见,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区最佳中药材生产区域之一。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虽然前几年国家和省相继出台有关中医药产业的扶持政策,但由于梅州市中药材企业刚刚起步,经营主体小、散、弱,很难得到政策的扶持。
  3.2    中药材生产总体水平不高   存在基地设施条件差,中药材种植、加工、管理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中药材种植产量较低,品质较差,效益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户的信心和积极性。
  3.3    中药材生产和加工企业力量薄弱
  梅州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中药材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开发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中药材产业化水平较低[3]。
  3.4    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健全
  目前,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群众订单生产意识淡薄。企业与农户之间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即便有契约,也因受市场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影响,毁约现象时有发生。通常企业在中药价格大幅上涨时无法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当出现中药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滑时,农户利益又得不到充分保证,易挫伤农民积极性,双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策扶持
  对中药材品种引进、试种、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以及中药材流通企业仓储建设等给予资金扶持。建议政府在资金、信贷、税收、科技创新研发、营销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中药材企业的扶持力度 。
  4.2    加强科学规划
  科学区域化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当地资源特点植物生长习惯,划分区域和品种种植,如梅县区(红豆杉种植基地)、丰顺县(青蒿种植基地)、平远(鸡血藤种植基地)、蕉岭(葛根种植基地)、五华(巴戟种植基地)、大埔(仙草种植基地),规划苗圃基地、科研基地等。
  4.3    加强品牌建设
  联手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品牌药企,针对梅州市有优势的当地药材开展标准研究、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延伸开发,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养生保健产品,打造梅州市中药材品牌[4]。一是加强南药资源保护和开发。支持梅州市建立青蒿、天然冰片、红豆杉、巴戟天、桂圆等中药材基地建设。梅县区建立天然冰片、红豆杉种植基地;平远县建立金钱草、溪黄草、南板蓝根等南药基地;蕉岭县着重发展佛手种植基地。鼓励企业开发优质系列健康产品;丰顺县建立青蒿、金银花GAP产业化基地;五华县巩固扩大巴戟、杜仲、八角生产基地和肉桂生产基地。二是促进中药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大健康产业结构,构建集种植、加工、流通、应用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4.4    加强产销对接
  积极引导中药材产业链主体间加强合作,建立中药材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种植企业(合作社)及农户之间公平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鼓励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中药材加工企业+中药材流通企业+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连结模式生产基地,保持生产和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提高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形成中药材产业發展的良性循环。
  4.5    促进三产融合
  利用青蒿、红豆杉、梅片树、铁皮石斛、金线莲、长寿食品等优势资源,引导建立一批集种植、加工、生态康养等为一体的南药产业园。
  5    参考文献
  [1] 陈青青.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2] 陈菊萍.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6):25-29.
  [3] 赵迎春.浅谈宽甸地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8(10):17.
  [4] 魏玉琴.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定西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3(11):53-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8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