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对青海省林下种植中药材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措施,以期为青海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材;林下种植;现状;成效;问题;对策;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8-0077-02
随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林业部门抢抓机遇,调动广一大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和重点扶持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林业产值,掀起了中药材种植的热潮。
1青海省林下种植中药材现状
青海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在全国普查的363个重点药物品种中,青海省就有151种,占比41.6%,其中植物类药材131种,蕴藏量达10.3万t。长期以来,青海省对中药材一直采取“只采不种”的放任模式,致使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据调查,青海省中药材种植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通县,经过40多年的发展,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宁市的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县,海东市的乐都区、互助县、民和县,黄南州的同仁县。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中药材市场需要的快速增长,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出大面积增加的趋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9万hm2,纯收入达4.2万元/hm2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青海省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成效
2.1规模种植效益逐步显现
据调查,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互助县等地当归、黄芪、秦艽、羌活等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稳步增加,农民增收效益显著。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当归、黄芪平均产量达12t/hm2,纯收入4.5万元/hm2以上,经济效益是农作物的6倍,引发了当地药材种植热潮,目前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80hm2。湟源县通过将土地流转、承包给合作社、公司的方式,在巴燕乡上胡丹村连片種植266.67hm2,农民则以出租土地、劳动的方式获得了稳定收人,且收入逐步增加。据统计,2017年湟中县、大通县、互助县充分利用退耕地、休闲地林缘空地,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万hm2,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2.2种植区域优势得到发挥
青海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冷凉的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脑山撂荒闲置土地等极适宜当归等药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当归、黄芪等药材的“天堂"。加之,青海省水土环境独特无污染,各项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控制标准,互助湟源、湟中等地种植的当归黄芪品质一流,有效成分高于《中国药典》标准的3~5倍,比主产区甘肃高1倍,青海作为当归、黄芪新产区的产地优势逐渐凸显。
2.3增收致富效益明显,
当归、黄芪属药食两用大宗药材,产品广泛用于保健、养生等领域,当归被誉为“妇科人参",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加之药材种植技术易掌握,当年种植当年采收,收益快,群众种植积极性较高。调查发现,2015年黄芪纯收人达3万~9万元/hm',药材收益的增加使当地土地流转费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留守的老人和妇女还可以利用冬闲时间整理药材增加收入。互助县五峰乡平峰村某村民2015年试种当归0.07hm2,产量达15750kg/hm2,收入达12万元/hm2,2016年扩大种植到0.67hm2。2017年湟中县李家山镇汉水村种植当归4.8hm2,收获药材400t,价值近40万元。据海东时报(2017年11月23日)报道,互助县种植4000hm2中藏药材喜获丰收,为农民增收2.4亿元。
2.4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
目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林业等部门精准扶贫的新措施,全省目前正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2。农业部门免费为种植户提供地膜,半价供应有机肥;青海省扶贫开发局投资5663万元在湟中县多巴镇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扶贫产业示范园,开工建设了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中心,药材零售和初加工车间;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自2014年以来共安排省财政支农资金4310万元,主要扶持中药材基地建设;农工党青海省委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为扶贫村选点示范,争取项目、资金,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各部门协作,形成了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2.5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青海省成功驯化了唐古特大黄、暗紫贝母等9种野生名贵中药材,共取得“暗紫贝母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1项省级科技成果,其中“青海野生植物新种发掘和地道药材驯化技术”荣获2014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7年6月,省林业厅发布了《当归种植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同时,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机构立项研究青海地道药材和具有地方特色中藏药材驯化繁育取得突破,编制完成栽培技术规程和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标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中药材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户种植技术亟待提高
农民种植中药材缺乏科技指导,大多沿用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相应的技能培训和服务指导,成本过大。加之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种养方式难以推广,制约了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农户种植技术亟待提高,特别是种苗基地建设滞后,中药材种苗依赖甘肃等地生产,质量难以保证,从而影响青海省中药材产量和品质。
3.2中药材销售渠道不畅
青海省本地中药材尚无销售平台和销售渠道,主要依靠甘肃等地收购商销售,加之当归、黄芪等药材加工企业较少,农户多在田间地头以鲜品形式直接售给外省药商贩,价格波动大。 3.3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大
青海省各地没有编制中药材发展规划,从目前中药材种植情况看,布局分散,大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聚集度低,初、深加工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难以发挥规模化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另外,对中药材需求市场的分析、预测不够,有盲目发展的苗头。
3.4中药材种植扶持力度不强
青海省每年省财政支农资金扶持仅有1000万元,市、县配套较少,落实到农户和贫困户手中的扶持资金更少。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林下经济也处于摸索阶段。林权抵押贷款、林产品保险等扶持政策尚不完善,都需要细化落实。
4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措施
4.1加强规划,突出中药材种植区域特色
按照《青海省中藏药种植基地建设规划》,各地要立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群众意愿,科学编制中藏药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优先发展中藏药材林下种植,科学选定适生中藏药材品种,突出区域特色。例如,西宁市、海东市可大力发展当归黄芪、党参、羌活暗紫贝母、秦艽、唐古特大黄柴胡、沙棘等大宗药材种植。
4.2提高效益,整合用活用好扶贫专项资金
各地要统筹整合使用农牧业林业扶贫、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综合效益。省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基地建设。各地具体负责整合和统筹使用好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本地区相关资金,纳入整合和统筹范围的专项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和“打捆”使用的办法,集中支持贫困地区中藏药基地建设。
4.3示范引导,稳步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加大对重点县和重点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扶持力度,在西宁市、海东市每县(区)建设1~2个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GAP要求,示范带动全省中藏药材产业化发展。同时,抓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建立人工培育种植基地,重点支持良种选育、新技术推广。全面推行“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种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确保种源纯正品质优良。
4.4精准发力,推进发展中药材种植脱贫致富快车道
当前,青海省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浅山、脑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等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脱贫致富难度大。中药材种植周期短、见效快,要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精准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建档立卡户为主要扶持对象,在财政支农资金、林下经济良种繁育、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中,采取以奖代补、定额补助、先建后补等形式给予支持,提高生产水平,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贫困群众收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4.5创新举措,着力激发群众中药材种植积极性
以政府扶持资金为引导,积极引导地方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中药材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承包大户通过集体林地、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放宽集体林权抵押贷款条件,贷款额度低于10万元的可免评估。鼓励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创新以及投融資模式创新,引导带动社会各界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提高基地建设整体发展水平。
4.6完善机制,打造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
青海省中药材主产区要加强市场建设,健全流通网络,在西宁市、海东市组建专业化交易市场。加快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种植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收购、初加工、精加工业务,促进中药材流通模式多元化。积极扶持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开办电商交易平台,利用网上交易功能拓展市场服务范围,支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手段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
5参考文献
[1]张树权,康庆华,袁红梅,等.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6):112-116.
[2]杨淑林.华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7(11):31-32.
[3]韩锋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4]冯炯庭.宁夏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1):3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2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