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技巧与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初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增强提出严格要求,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费心指导、缓慢进行的过程,同时作文的写作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学生要积累自己的阅读量,同时能够把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在强化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期间,教师要具有多角度培养的意识,注重写作的各个环节。基于此,针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可更好促进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初中;写作能力;技巧与方法
写作需要灵感,但是灵感的来源是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优美的语言词语、句子,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话说”,形成好的语感。学生要留心观察生活,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一、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帮助学生顺利组织恰当的语言,建立前后联系,使文章连贯起来是重点也是难点。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是教师开展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优秀文章之后,遇到喜欢的东西或者写作的时候就有充足的语言去描述。现在很多学生为了读而读,失去了阅读的意义,也忽略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从阅读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并不是读一遍看一遍就可以了,而是反复阅读,仔细品味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遇到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随时做笔记。如果只是泛泛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的阅读会使学生忽略文章的精髓。学生在记录大量优美的词语句子之后,可以对这些句子词语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进行背诵。每一次阅读所体会到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因此反复的阅读同一文章或者是作品,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思想。作文学习考验的主要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一般来说,语文阅读能力强,读书多的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往往要好一些。
二、观察生活,反复练习
写作最好的素材来源是生活,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应用于写作之中。现在大部分的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缺少了对生活的认知,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对写作素材来源没有深刻感悟。初中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事物并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到与事物有关的特质。教师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情境帮助其产生联想。学习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作练习并不仅仅是写一个完整的文章,可以是一小段落,也可以是一个开头或者结尾,因此教師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小段落的写作练习,慢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给予有效的指导写作技巧
教师一定要具有教学生不同写作技巧的教学意识。初中作文一直是语文中的难点,现代的学生阅读较少,写作能力较差,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作文具有恐惧心理。
首先,作文题目的确立也是一门学问,好的作文题目能够吸引读者。可以使用一些能够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或者是使用一些诗词或者谚语作为文章的题目,题目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住中心思想,而不能跑题或者是偏题,在这一前提下使用一些新颖的词汇。其次是写文章的内容,学生在写主要内容的部分时可以多使用一些修辞的手法,在平常的语句中,突然出现一些修辞的句子,如排比、比喻、拟人等。在文章的内容并不能平平无奇,而是需要跌宕起伏,跌宕起伏的文章往往更吸引读者,让人拥有读下去的兴趣。最后是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一个好的开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一个好的结尾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将文章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一篇文章的开头要点明文章主要事件或者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要回扣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首尾相呼应是一篇优秀文章所必须具有的特质。文章的开头可以采用设问或者是倒叙,或者是留下悬念的方式,文章的结尾可以使用一些名言警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议论抒情,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教师要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以及一些问题,并且给学生改进的意见,只有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正才能使写作能力得到进步。
综上所述,初中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水平,这种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能力也是逐渐提高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反复地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水平的基础,反复地练习是写作水平提高的条件。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老师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喜欢写作,能够主动去阅读,反复练习。当学生自身主动去学习写作,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和正确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力勇.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J].黑河教育,2019(8):20-21.
[2]曹雷.初中生创意写作能力提升的操作性研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C],2018:5.
[3]李桂丽.初中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技巧与方法[J].林区教学,2018(3):40-41.
[4]李佳璐.初中生写作思维训练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9):103-104.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