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就需要不断去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改进方法,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化自身的教育观念,依托于科学技术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其中,现代信息技术这项科学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只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引入与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求教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科课堂教学。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育观念;学习方法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下,多媒体、网络和流媒体等技术都开始广泛融入教育教学中,而且已经获得了较佳的成效。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融合发展还在初级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结合,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与课堂教育教学得到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两者的统一,才能让教学效果获得质的飞跃。本文首先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信息技术,疏忽学生的信息接受跨度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与应用,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板书操作,节省了一些教学时间。一些教師为了填补这段时间的教学容量,认为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越多越好,就在教学视频中融入了大量的知识内容,试图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全盘接收下来。但是依旧在课时的限制之下,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多,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与信息的接受时间跨度,导致学生既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又容易遗忘知识,还缺乏自主思考、自主记忆和自主理解的时间。因此,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很难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难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融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内容没有得到深度融合的情况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很容易被削弱,即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流于形式,缺乏实用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功能也被削弱,淡化了教师的主导角色,反而是现代信息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有些老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将精力集中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冲淡了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这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不能很好地融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而展开高效课堂教学。一些学生的注意力虽然已经受到吸引,但是思维却还是没有得以激活,只是单纯地被灵活的画面所吸引,并没有注意到其中蕴含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教育假象
   有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后,有些教师就把信息技术作为展示自身信息技术水平高低的表演工具,认为课堂上信息技术利用越多教学水平越高,还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课堂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甚至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将课堂板书都忽略了,课堂上的板书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讲解,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后,形成一种新知识结构的外部支撑点,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只是当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后,教师的板书内容已经全部搬到了电子屏幕上,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基本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不仅容易给学生带来视觉疲劳,还会由于电子屏幕对知识内容的显示速度过快而很难被学生接受,知识接受率非常低。这样的教育现象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的假象,而且容易让学生慢慢丧失记笔记的习惯。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从转变观念开始,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重新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或者自主通过多种渠道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理念,思考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做到分清主次,要明白教育最根本的需要是哪一点,然后决定自己的教学行为。此外,教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还需要积极参加教师交流与教研活动,或者让学生定期匿名给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价,集思广益,共同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2.坚持两大原则,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坚持两大教学原则。
   首先,适用性原则。应把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看作众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从而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它在适合的环境下发挥积极作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正确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但是,不切实际地过分追求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将减弱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实际授课类型与实际内容出发,课堂中在遇到难以突破的重难点时,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或者在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时,科学、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来实施课堂教学。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学,同样可以保证有效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备课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教师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因此,这反映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原则。    其次,合理搭配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并非是全能的辅助教具,其既有应用优势,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进行辅助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展示过程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认识掌握知识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创新的过程,感悟创新思维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圆满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发挥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综合效益,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要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达到深度的融合状态,首先需要做好软硬件的建设工作,才能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打下基础。因此,要求学校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包括将宽带接入学校、做好校内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工作,让教师的备课、上课和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都得到满足。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则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软件建设,学校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为教师购进教学光盘,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自主搜集优秀的视频或课例,科学合理地制作微课件,既可为学生的课后练习与巩固提供指导,又可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之中。教师还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
   其次,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学校要积极为教师组织各种培训。学校也可以创建一个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形成人人参与以及全员应用的校园内部信息化环境。
   最后,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运用,还需要从优化教学模式这方面入手,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应该探索有效的教与学方式,以构建一个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课堂。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演示型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旨在达到教与学的双赢教学效果。其中,在演示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为学生呈现由教师主导的直观、生动、灵活的教学画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而在自主學习型教学模式下,则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展开主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地给予学生点拨,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其在一些学校的实践应用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许多不妥当之处,导致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克服其中的问题,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辅助服务。只有正确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世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J].赢未来,2017(13):295.
   [2]吴运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2008(32):6.
   [3]王军,郭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0(15):127.
   作者简介:曹大磊(1981.10—),200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同年任教于嘉峪关市第四中学至今,一直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