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比物连类,玩味品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从要素链接、字斟句酌、同中求异三个角度探讨阅读教学中的“比较”,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比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2B-0056-02
  比较阅读是把内容和形式相近或相对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进行阅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基于新课程标准下,比较阅读通过比物连类的方式,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利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使思想认识更为充分深刻。
  一、要素链接,比较“读”
  统编教材采用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编排设计思路,人文主题体现在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导向上,语文要素指向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上,语文要素成散点式分布,前后互相关联,梳理出不同要素的教学点,连点成线,能够使语文教学在比较阅读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式的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童话”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教师采用群文比较阅读的方式,对语文要素目标的实现进行了逐层推进。教学《那一定会很好》一课时,教师以引导关注故事情节,展开丰富想象的方式,在情节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产生具体的画面感,感受文章的美好与温暖;在教学《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教师充分利用文中的对话,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品读表演中,感受到了红头与青头的人物形象;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文本与课文插图进行了有机融合,学生在观看插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对文本人物的感受,加强对童话主题内涵的理解。教师结合课文不同的语文要素,紧紧抓住“想象”这一关键词,运用不同的方式,横向对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不同文本内容和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借助不同的想象方式,完成了学习目标,对童话这一文学体裁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利用语文要素,巧妙进行链接,教师通过抓住单元教学中每篇课文的不同语文要素,对相同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结合不同的语文要素,围绕“想象”这一关键描述,对单元课文形成整体认知,学生走进了文本内容,体会到了文本的语言特点,加深了对内涵的理解。
  二、字斟句酌,比较“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才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篇篇经典,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典范,每篇优秀的课文,都是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精湛的语言魅力、独特的文章布局的真实体现,运用比较的方式,通过字词替换的方法,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探微,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表情达意的匠心,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细微中寻找差别,把握文章特点,为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写作和品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桥》一课教学实录节选:
  师: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山洪,请同学们找一找和山洪相关的句子。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老师将这个句子进行了一下改编,你们看看哪个效果更好?(教师出示:水涨上来了,已经没过了的人们的腰。)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句子比较好,课文中的句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洪水的无情肆虐,把洪水赋予了人的形象。
  生:“窜”字,写出了洪水的不可控制性。
  生:“舔”字,比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紧急状态,“舔”这个词很有一种魔鬼画的色彩,和前面的“窜”字遥相呼应,把洪水的那种疯狂肆虐,不能被人们所左右的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师:通过比较分析,你认为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能够使文章更为生动,形象。
  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为文章营造了一种画面感。
  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更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内容。
  师:是不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就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呢?请大家看这个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撞着人们的腰。”这个句子和原文只换了一个字,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吗?
  生:“撞”有一种生硬感,虽然也写出了洪水的肆虐,但没有“舔”字顯得那样肆虐和任性,“舔”字给人的是一种任性、肆虐、魔鬼一样的形象,而这个“撞”则显得有点普通。
  师: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选择与文章内容相适应的修辞手法,还要进行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语言,增强文章的生动表现力,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更有生命力,“文喜看山不喜平”讲就是这个道理。
  对比是进行遣词造句的最佳方式之一,教师通过比较的方式,针对如何进行填词造句,进行了有层次有深度的理解,从句与句之间的比较,再到字与字之间的比较,学生很快抓住了运用修辞手法和不运用修辞手法对于文章表现力的影响,体会到了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对于文章表达方式的影响,在细致认真的品读中,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领会到了蕴藏在精炼字词背后的情感意蕴,既增强了对作品内容的深度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同中求异,比较“悟”
  温儒敏教授说,统编语文教材要治疗“碎片化”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在结构上是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体化的,语文知识隐藏在每篇选文之中,教师如果不善于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就会使语文教学随文而教,东一榔头西一棒,导致语文教学知识的碎片化。运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将具有相同之处的文章,在选取某一比较点之后,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在比较分析之中,抵达文本的思想深处,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找到语文学习的共性规律。
  如,统编教材中的《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都是写小动物,教学时可以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方面发现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反复推敲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两篇文章从内容层面上看似不同,《猫》一文主要是侧重于介绍猫的古怪、淘气、顽皮、机灵的性格,文章从始至终都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一课在感情上则是有变化的,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是写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再写出不再讨厌的情感变化,在感情变化之中,作者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通过立足文章写法、内容、主题,学生找到了两篇文章“不同之美”,感受了在同一作者、同一素材中,由于作者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写作手法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了文学大师老舍丰富的文学创作表现力,提高了学习的深度。
  指向有深度的语文教学,运用对比学习策略,使学生从“学课文”到“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教师运用对比的方式,将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语文教学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比较分析,实现洞察迁移。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单一走向多元,在篇章的比较之中,探索到了语言运用的规律,体会到了语言运用的艺术,使语言形式背后的智能意义得到了彰显,实现了从穿透文本到获得言语智慧。在篇章的对比点的选择上,教师要确立少而精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在比较文章的选取上,可选择同一主题、同一表现手法、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感受和体会阅读的快乐,促进阅读表达思维等多种语文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比物连类提升高阶思维,玩味品析获得言语智慧。对比阅读促进语文教材育人价值的实现,在对比中使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被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认同。尊重育人规律,深度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好对比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智慧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李洁.善用比较,让阅读妙趣横生[J].教书育人,2019,(16).
  [2]涂小溪.在比较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