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品经典 悟诗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兰兰

  摘要: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长期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从读诗、理解诗、写诗三个方面来阐述群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   理解  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不少于75篇,初中阶段不少于61篇。[2]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明确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体现。因而,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掌握群文阅读模式、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以读为重心的诗词教学
  中国的古代诗词是适合诵读的,教材里的诗,短的三五句,长的也有十几行,这些诗读起来有的如心中术语,有的像穿涧山泉,有的是抒情小曲,错落有致,所以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首选。
  例如,一组以“浩气贯日月 文光射斗牛——辛词三首”为议题的文本,包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三首词都是出自于辛弃疾之手,但是情感却不尽相同,于是,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针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男生诵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来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历史的兴旺衰落。《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时,通过小组朗读、课代表领读的方式,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让同学们感受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以及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在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笔者通过全班齐读的方式,感受作者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以及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反复复的朗读,才能悟出文章的真谛,体会语言的妙处,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以理解为重心的诗词教学
  诗词的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他们对古诗词的积累较少,且囿于年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对古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还有一些表现手法(如用典)等,不易理解。而笔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群文阅读讲授“登高赋中探情思”为议题的文本时,在选材上就做了巧妙的处理,其中包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三首同为登高,王之涣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侧重于言志,且哲理意味浓厚,以说理见长;王安石宣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抒发豪情,表达远大的政治抱负,以抒情取胜;而陈子昂则另辟蹊径,直接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议论和抒情结合,议论精辟,情感动人,堪称登高诗词绝顶之作,亦可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三首登高诗词,从内容和表达的感情方面考量,是很典型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古诗,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了另外两首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人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去探究,从不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在学生的思维上,而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同时,也尊重文本的解读,这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古诗,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抒发的情感。
  三、以写为重心的诗词教学
  席慕蓉在《诗的价值》中这样写道:“若你忽然问我 ,为什么要写诗 ,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有用的事,那么,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 ,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 ”[4]而对于学生来说,写诗就是对生活感悟的一个输出过程,通过这样的加工和雕琢,让自己的抒发自己情感,就是都语文知识学习的一个加工和运用。
  笔者在设计和处理《花一把》《颜色》《童年》这三首儿童诗时,把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了“写诗”上,这三首诗中的每一首在讲解过程中,都把诗的最后一句进行了掩盖,让学生自由创作,学生们奇思妙想,答案多种多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最后又让学生以《童年》为题目,自己进行创作,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同学们为自己能当小诗人非常骄傲,创作的热情高涨,作品的质量也很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古诗词更是历朝历代的经典之作,能够随着时间的流失传承下来的,我们都称之为精品,所以,诗言志、歌咏言,正是因为在诗词中的学习、漫游与体验中,于诗词中有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唐·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精神,感受到唐·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也领悟了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体会到了清·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5],才让我们对中国古诗词爱不释手、一往情深。
  参考文献:
  [1]《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J]  蒋军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 (4)
  [2]《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
  [4]《七里香》 席慕蓉诗集 [J] 席慕蓉 長江文艺出版社
  [5]语文教育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2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