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的管理和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根据从事职校教学十多年且同时兼任班主任班级管理近10年的职业生涯亲身体验,深切体会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职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强调“职校生的管理和教育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一条既讲实时性又讲时效性的亘古未变的普遍真理。
[关 键 词] 职校生;教育;管理;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54-02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曾指导我们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合理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关系,并采用这种逐层深入、步步为进的说明方法指出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以上几点的密切配合,且使用点睛之笔“贵在养习”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穿德育,突出阐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施教过程中至关重要,必居要位;另外,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同样认为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习惯成自然》《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就是他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专门写的几篇论著,其中旨在强调“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迄今为止,很多教育理论的提出虽然时隔久远,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如果仔细琢磨、细细品味的话,还是会在多数人心底预留一席之地,使其余味长久留存、毋庸置疑。当然,我本人也是,就从所从事的15年一线专业教育教学和9年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职业生涯的实际体验及亲身体会来说,对以上观点我十分赞同。
为什么呢?下面我就将以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从职校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原因、过程等实际出发,重点阐明“职业学校的學生管理和教育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观点,强调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突出形成性习惯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从职业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主要成因及过程来讲:习惯注意结果,习惯的养成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动力定型。
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都离不开自己所处的圈子,即家庭、社会和个人所处的主要生活环境和个人生存空间。而对学生而言,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经历比较少,因此这种同生存、共成长的共生关系无形中在个人、家庭及学校、社会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并使个人成长与家庭、社会等周边环境息息相关,使它们之间不时地产生交集——互成条件、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互惠互利。正如我们每个人要生存必须要处于一定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环境,但是个人与家庭、集体之间的关系交织存在。就从一个普通家庭的角度来说,常常会出现孩子模仿父母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庭成员之间如果能够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孩子往往也会去关心体贴他人,遇事做到互惠互让;父母间出现意见分歧时,如能做到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地相互沟通、不吵不闹、不互相指责,共同协商处理,孩子日后也不会整天钩心斗角、争吵不休;父母如果在教育观念上能坚定信念,做到说一不二,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因缺乏起码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无所适从。普遍存在的种种事实都反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家庭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最初源泉。因为习惯注意结果,在特定时间、地点,个人的注意力投往何处,主要依赖于他们的本能、习惯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得到好的发展与体现关键在于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虽说本能是天性;人之初,性本善;习惯极易成自然,但是怎么样的人生、怎么样的价值观却并不是一成不变,即使天才也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来获取成功……各种事实与根据均说明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
难道不是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当问题出现时,不同的个体对待问题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他的个人行为和个人习惯,而这种外显的个人行为和习惯占用着各种注意力。比如在学校里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现象:学校或班级通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举办和组织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人行为。他们中有些同学可能会表现得畏首畏尾、消极退缩;有的同学表现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同学会表现出互助互爱、强强联手;有些同学还会表现出争强好胜、好斗逞强;还有些同学会表现得信心百倍、积极向善;另一些同学可能还会表现出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再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小挫折或困难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个人行为却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有的会徘徊不前、不知所措;还有的同学会表现出似有所思、似有所想;有些同学则会表现的心胸广阔、信心百倍;还有些同学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沉着应对……那么,为什么同一问题的对待和处理上不同的个体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别呢?究其缘由,说到底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人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本能、习惯和价值观这三方面之间存在差异。在问题与困难面前,一些人因为原有的知识水平限制使本能的反应达不到许可范围,另一些人因为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处理问题的习惯,还有些人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不明显等各种原因都可能存在。因此,在问题出现时,如何才能理性地对待问题并做出判断,再合理地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就要求我们个人必须通过平时的生活、学习实际,积累各种能力,才能够使各种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一般情况下,首先,注意事物发生的特点并做出正确判断,并且能够合理地处理情绪、查明问题的原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再想办法制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最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手段,合理有效地对问题加以解决。然而,想问题办事情的能力,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中却毫无声息地在个人、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自觉不自觉地建起一道鸿沟与桥梁,迫使人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再使个人行为在所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经过耳濡目染,从而形成良好的大的自然环境,再在良好的环境中沐浴成长,塑造各自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此一来,才有可能使个人、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向更好的、更有利的方面发展,使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在举手投足中受到周边环境不经意的渲染和无时不在的熏陶,同时再让自我调节和榜样力量成为一种长久的习惯。而这所有的一切往往又无时无刻渗透在我们平时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并且悄无声息,贯穿于整个教育和管理过程。 至于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只要在平时的管理和教育实施过程中做到顾全大局、事无巨细,从细节入手,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可以直接用于华生、桑戴克、巴甫洛夫等心理家曾提出的“行为治疗技术”,采取正向强化或负向强化的奖惩方式训练不良行为;也可以如叶圣陶一样强调随时随地身体力行,多注意、多观察、善体会、认认真真、不勉强应付、凡事躬行实践,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揣摩、不断探索。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基础教育和管理,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常规培养,使所感、所知、所思逐渐转化为日常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并注重各种好习惯的逐渐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但是,对当前的中职学生而言,由于一些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处事等方面的好习惯太过欠缺,如极个别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污言秽语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不良习惯屡见不鲜。因此,管理和教育最要紧的是培养他们从点滴做起,从一个人必须拥有的最起码的生活习惯开始,注意平时各种源自生活的经验积累,不以物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注重过程教育,在管理上严爱相济,生活上体贴入微,言行上潜移默化,问题处理方面做到公平合理,尽力想办法使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不把日常管理中发现的各种不良行为看成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淡然处之、习以为常,强调不良行为的后果——影响自己、妨碍他人,那些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妨害他人的个人习惯往往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习惯多多益善,越沉淀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坏习惯不然,经不住岁月的洗礼,最怕日积月累、后患无穷。所以,在各种习惯未形成之前定要谨小慎微、加以警觉,在形成之后不可小觑、强制诫勉。因此,对各种坏习惯,定更要注意防微杜渐、及时避免。当然,对学生中的好习惯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活动集中培养,提倡各种活动人人参与,尊重参与权利,创设参与氛围,树立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参与激情,注重参与过程,培养参与能力,展示参与成果,评价参与效果,并让老经验与新思想结合,鼓励学生发扬脚踏实地、尊重事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崇德强技、锐意进取、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民主协作、和谐统一精神,提高自律自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与失败,培养责任感、成就感和使命感。让各种好习惯的培养体现于实践,渗透于过程。这样,久而久之,通过实际行动让各种好习惯在日积月累中越积越多,量变引起质变,并逐渐内化成为个人成就未来的各种习惯和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总之,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就是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在自己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当中获得乐趣,在品德教育上投资,播撒希望的种子,增强自身能力。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个人会在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好习惯多多益善。“好习惯会使人一生受益”,因此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葉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