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模式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进步的趋势,以广西省田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联合社的发展是合作社获取潜在的组织利润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阐述了联合社如何有效地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农户创收。因此,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是促进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合作社;联合社;扶贫;减贫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为充分发挥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联合社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利用好联合社,带动贫困地区致富脱贫,这是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应解决的重要问题。田阳县位于广西西部的山区,大力发展联合社扶贫开发事业,充分发挥田阳县的资源优势,对提高贫困户组织化程度,产业规模化水平,促进农户脱贫致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该地区联合社的发展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一条有效脱贫致富的可行之路。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益,我国各省市纷纷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建立联合社,并在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多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模式:
  1.1 从地域来看—区域性联合社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北京市平谷区创新农产品联合社为代表。北京市区域内36个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在2010年自主成立了绿谷农合联合社,以特色优势的果蔬为主体,进行一定规模的加工和营销,并且将合作社联合注册商标做成品牌。为形成销售规模,提升联合社核心竞争力,联合社在北京市区开设50多家特色果蔬专营店。
  1.2 从地方主导产业(同类)来看—产业性联合社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河南省社旗小杂粮产业合作联合社为代表。2004年10月南阳市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相同的小杂粮联合起来,并成立联合社。为降低交易成本,联合社创建了杂粮工厂,并设立了从生产、种植、加工到销售一系列完整的经营服务体系,同时,为扩大销售规模,在南阳、平顶山等多个城市设立杂粮专卖店。
  1.3    从市场渠道来看—销售型联合社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北京大运福源农产品销售联合社为代表。2011年9月28个不同产品种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增加收益,提升核心竞争力,自愿联合兴办联合社,并统一创建品牌,提升自身产品价值,开拓市场。2011年至今,北京大运福源农产品销售联合社所创建品牌大都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所做出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可效仿性。第一,政府在联合社建立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政策设计,资金支持,资源整合等多个工作环节中,都体现了政府在联合社建立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第二,联合社目标一致。在联合社建立过程中侧重资源优化组合,延长产业链和利益共享等,这些往往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当农业产业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产业基础,易达到预期脱贫致富的效果。第三,组织形式多样化,制度管理健全。根据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差异化的经营模式,更注重借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来扩大联合社发展规模。
  尽管各地区的联合社发展模式各有差异,但结合广西现实发展背景,总结广西联合社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为各地区发展联合社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2 贫困地区联合社发展机制分析
  2.1 宏观层面
  在宏观层面,主要形成市场引导机制和政府从属扶持机制。广西省作为西南的边缘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基础配套设施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促进了区域发展和扶贫战略有效实施,这都体现了政府作用的重要性。然而,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明确认识到,主要依靠政府的外部扶持,不可能形成可持续生产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和扶贫攻坚的双重压力下,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运用创新成果,寻找新一轮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变革和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2.2 中观层面
  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农业产业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在联合社中每个合作社都在其主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将许多环节和主体联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新型产业链,即便是某个实力强大的合作社都不能独自拥有产业链所带来的利益。由于联合社让各合作社经营融合发展,使得更多的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到农村产业建设中,这一现象极大的推动了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农产品和服务,保证了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正是因为各个合作社之间“共生共荣”的稳定状态,才能确保产业链的稳定,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资源和消费者。广西联合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利益联结和利益共享模式,确保了每个合作社都能有效的实现自己的利益。
  2.3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是动力机制。农村减贫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收益。目前,随着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好,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它們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在生产环节的各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益采取各种方式。
  3 案例分析—田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田阳县位于广西省百色市,是广西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具有良好发展农牧林资源基础,是集粮食、甘蔗、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于一体的鱼米之乡。2015年田阳县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这是增强当地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的一次组织创新。   3.1 打造实体合作经济组织
  田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自我改造的最大特点是龙头企业牵头,并联合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党组织和社属企业共同建设,该联合社是田阳县首家“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该社坚持以经营与服务相结合为理念,提高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为目标。在市场主导的机制下,田阳县供销合作联社创新管理机制,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辐射带动群众超过3万户,在减贫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该社以“村社共建”为基础,与基层生产合作社相互融合发展,并与供销联合社、社会企业、涉农高校等共同建设农业服务中心,打造“3公里农产品供销服务圈”,共同建造县乡两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以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带动吸纳当地贫困户,实现贫困户的自我脱贫。
  3.2 利益一致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自发组建联合社,关键因素在于各合作社的利益目标是否相同。田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生产的产品几乎同质,社员利益目标也保持一致,而且都面临脱贫致富的问题,这为他们共同建立联合社创造了条件。
  2015年,社属企业壮乡一品农业科技集团牵头在田阳县成立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成立前期,社员和企业负责人对当前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规模经济等困境进行了讨论。在会议上,该企业负责人提出,要联合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联合社,提高田阳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出这个建议后,各合作社代表立即同意了这个建议。
  联合社成立后,运行机制的模式主要为统一购买技术服务和农资并向基层合作社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过后统一交由联合社,再由企业和联合社进行统一定价投向市场进行销售。这种模式的运行使得农户从过去的单兵作战逐渐转向现在的集团行动,不仅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且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截至2018年12月底,田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入社农户1000多户,每年可为入社的社员带来670多万元的利润。
  3.3 潜在利润显现化,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联合社组建后,为田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了新的机遇。合作社市场谈判力得到显著提高,农产品联合销售的模式有效打击了农产品购买者的垄断力量。在农资采购方面,为降低购买成本,统一采取购买的措施,形成了较大的农资购买规模,为农户争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在经营管理方面,通过农户签订的土地托管协议,开展经济作物全程式托管服务。其社会组织化服务覆盖周边多个乡镇,每年各类农产品销售总量达3万多吨,所产生的价值多达1.5亿元左右,利润超过1500万元。
  此外,田阳县联合社还积极拓展产业链,建立了多个农产品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信息管理公开化。在终端网上,产品的生产日志和检测信息会以图片和文字两种方式一一显现,公开透明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也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农产品追溯体系试点成功,为联合社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增强了联合社成员的信心。2018年,联合社已建立农产品品牌。
  4 结语
  广西田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当地发展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培育一批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农民,这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也是激发人才活力和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通过广西田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和思考:一是通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建设合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一个多方共同发展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指导和支持,同时协调各方面进行推进。二是积极发挥涉农高校人才和成果优势,做好农产品可追溯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联合社建设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利用好涉农高校优质的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为联合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搭建发展平台,增进各合作社相互交流和抱团发展的意识,是保证联合社取得成效的基础。现在农业产业种类繁多,产业发展规模程度不同,经营管理各有特点,必须搭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展的联合社平台,强化抱团发展意识,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海云.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1):28-57.
  [2] 刘进宝,王艳华,方少勇,李强,陈建成.中国欠发达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对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4):164-168.
  [3] 周振,孔祥智,穆娜娜.農民专业合作社的再合作研究—山东省临朐县志合奶牛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案例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09):63-67.
  [4] 刘华彬.积极探索联合社运营模式—记安徽徽润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09):24-25.
  [5] 高兴民,郭芹.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7(06):199-205.
  [6] 蒋晓妍.国外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制度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0(06):67-69.
  [7] 缪建平.大势所趋联合发展拓宽经营服务规模—从一号文件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4(02):20-23.
  [8] 刘宁.合作社生产要素短缺的困境分析—以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小杂粮产业合作联社为例[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03):56-57.
  [9] 郭瑞玮,李瑞芬,郑婧媛.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运行机制现状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8,33(02):78-82.
  [10] 刘纪荣,刘明.农村合作社创新发展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基于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政策视角[J].中国合作经济,2017(11):56-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7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