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教学目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施教的方向和准则,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要实现的既定结果。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有着自己的内涵和特色,教师在施教前应很好地研究其目标,把每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清楚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内涵;特点;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4-016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4.155
一、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与特点
1.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从学校教育的大教育观来讲,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从小学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来看,有着本学科的内涵。根据《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锻炼身体为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标的必修课程,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和实现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但总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体育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纵向比较,不同于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小学体育的基础性特点。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处在最基本的发育阶段,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兴趣为主的,也就是说体育的内容和维度都比较小,学生只要积极努力,每个学生实现教学目都是可能的。其次,小学体育目标实现具有灵活性。小学生的体育考核途径和手段是灵活多样的人,因为小学生身心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个性差异性比较大,只要灵活引导,学生就能完成教学目标。第三,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人本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生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变化,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体育运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
1.借助教学游戏实现教学目标。游戏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形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应用,可以作为体育教学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衔接内容,也可把相关跑、跳、投、擲、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教学内容用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辅助教学,一方面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的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也是将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借助刚柔并济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之女,是家庭的“小太阳”,受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表现在体育课堂上,就是自我为尊、不合群、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矫情怕吃苦,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到位,这些心理特征和外在表现是体育教学中的障碍,要顺利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得想办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用刚柔相济的教学策略,首先从关心爱护学生做起,然后让学生懂得体育教学的意义,形成锻炼身体的意识,逐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改善教育惩罚方式。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不在教室等封闭的空间进行,而是在操场上、空地、马路等相对宽阔的空间进行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环境,同学们以动为主,身体相对自由,再加上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容易触犯体育规则,需要教师不断的矫正和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主的说服教育和以身体惩戒为辅的行动教育。在教学中,当遇到学生违反了规则,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就用这两种方法联合教育,在语言舒服、批评教育的同时,要用教育智慧对学生进行身体惩戒。当然批评教育要做到语言美不粗俗、客观公正不讽刺、就事论事不算旧账,当面教育而不伤自尊。身体惩戒要有教育智慧,不能罚站和棍棒教育,而要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巧妙的惩戒,这样既锻炼了身体,有惩戒了学生,一举两得。
4.创新家庭教育,实现教学目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积极参加锻炼,引导学生参加锻炼,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节假日和学生一起参加锻炼,这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示范帮助作用。同时,家长要正确理解体育教师对违反了纪律的学生的智慧惩戒,帮助体育教师改掉学生的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健身意识。体育教师也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体素质情况,以便因材施教,把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相结合,让优等生能“吃饱”、一般学生能“消化”、思想认识不明的学生“有兴趣”。
三、结语
体育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涌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树立科学的体育目标,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将来全面发展、走向社会奠定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振华.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梁秀珍(1982.1— ),女,汉族,甘肃通渭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0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