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规范治疗体会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究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规范治疗。方法: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行一次性病灶清除术以及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年复发率低,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一次性病灶清除术以及对症治疗用于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规范治疗
  文章编号:WHR2019042124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常见妇科疾病,主要指的是子宫内膜腺体以及间质出现在宫腔之外的位置,同时持续性生长,造成患者有性交痛以及年期性疼痛等症状存在[1]。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人群,临床症状较为多样化,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该疾病多发于剖宫产手术后,在剖宫产手术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几率也逐步提升[2]。本文作者为了深入探究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规范治疗,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0.5±3.4)岁,病程11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4±1.2)年,疾病类型:会阴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腹部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观察组23例患者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1.5±3.0)岁,病程在1~4年,平均病程为(2.7±1.3)年,疾病类型:会阴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例、腹部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例。本次研究对象已将临床资料不全者、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性疾病患者、语言沟通障碍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在外,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使用“假孕治疗方式”,以孕激素为主,配合适量雌激素治疗:1)羟孕酮,1周1次,250mg/次,采取肌注方式,持续注射3个月;2)戊酸雌二醇,1周1次,5mg/次,采取肌注方式,持续注射3个月。如果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仍未好转,可再继续给药半年。
  观察组实行一次性病灶清除术以及对症治疗:利用三烯高诺酮缩小患者病灶位置,治疗过程中加入积极避孕手段,3个月后,进行一次性病灶清除术,彻底切除患者病灶部位。
  1.3 评价标准
  1)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3]为基础,评定患者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与无效3个等级。患者治疗之后,身体状态恢复良好,并未出现复发迹象,盆腔位置肿块完全消失,肝功能正常,患者并未出现月经过多或者痛经等症状,则为治愈。患者治疗之后,身体状态明显好转,并未出现复发迹象,肿块减小,肝功能正常,患者较少出现月经过多或者痛经等症状,则为好转。患者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并未改善,则为无效。总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
  2)对两组患者1年后的疾病复发情况情绪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5例(65.22%)、7例(30.43%)、1例(4.35%),总治疗有效率达95.65%;对照组分别为9例(39.13%)、8例(34.78%)、6例(26.09%),总治疗有效率达73.91%,比观察组低21.74%,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对比
  治疗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未出现复发、恶化等情况,疾病复发率为0.00%,对照组共出现6例复发、恶化情况,疾病复发率为26.09%,比观察组高26.09%,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疾病具有雌激素依赖的特点,虽然该病属于良性病变,但是其种植生长以及远处转移类似于恶性肿瘤。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方法,但是手术仅仅能够将肉眼可以分辨的病灶切除,无法完全切除侵袭组织较深、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病灶[4]。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诱病因素在临床上仍未被明确,但基于病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患者子宫膜腺体、出血、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素等有着较大关系,在月经期间,体内经血如果经由子宫两侧输卵管直接流入盆腔,而导致经血中存在的子宫内膜散播到腹膜、卵巢等位置,进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过临床试验证明,患者分娩时有可能损伤软产道,这也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因此术后由于机体雌激素的作用会有二次生长的可能,增加了术后复发率,因此需要加强药物治疗[5]。
  本文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达95.65%,比对照组高21.74%,且1年后复发率为0.00%,说明观察组治疗方式的效果更为突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原则为彻底清除病灶,缓解患者疼痛,保护患者生育功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年龄、生育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针对病灶小于5cm的患者,加入3个月的三烯高诺酮治疗后,应用一次性病灶清除术,切除患者病灶位置的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纤维组织,以预防病情出现复发等问题。与药物治疗相比,该种方式的安全性高,能够有效降低对患者的伤害,改善患者生育功能[6]。
  综上所述,将一次性病灶清除术以及对症治疗用于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鸥.25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析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08(04):25-26.
  [2] 任小川.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04):157-158.
  [3] 王茜.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原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23(60):81-82.
  [4] 常琦.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130-131.
  [5] 高鵬.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7,26(27):157.
  [6] 黄燕,苏玥辉.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原因探究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8,42(02):118-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1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