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医典籍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通过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可以平衡好这两点性质。本文以《黄帝内经》的三个全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三个译本的篇名翻译,分析了三个译本的总体特点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典籍英译;对比研究;翻译方法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的翻译有助于中医的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组成,各81篇,共计162个篇章。篇名是继书名之后,读者最先接触到的内容,能否吸引读者,正确表达篇章内容,是一个篇名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黄帝内经》的三个全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中篇名的翻译。这三个译本分别由李照国[1-2]、吴连胜和吴奇父子[3]、文树德[4-5]翻译(以下分别简称李版、吴版和文版)。
  1 篇名英译总体特点
  李版、吴版、文版篇名英译的形式分别如下:“拼音:英文译名”、“拼音(英文译名)”、“英文译名”。以《生气通天论篇》为例,李版译文为Shengqi Tongtian Lunpian:Discussion on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Nature;吴版为Sheng Qi Tong Tian Lun(On the Human Vital Energy Connecting with Nature);而文版则直接译为Discourse on how the Generative Qi Communicates with Heaven。
  《素问》中,由于原文多以“论篇”为题,三个版本各有规律,但用词上存在差异。英文部分的翻译,李版用“Discussion on…”(62次)、“形容词+Discussion on…”(12次)及其他翻译方式如“Explanation of…”、“Elucidation of”等;吴版用“On…”(42次)及名词或名词短语开头,如“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Acupuncture”;文版用“Discourse on…”(59次)、“修饰词+ Discourse on…”及其他翻译方式如“Explanation on/of…”、“To Pierce…”等。篇名的翻译应正确传达篇章内涵,同时力求简短精悍、吸引读者。因此,笔者认为“……(大)论篇”等类似表述不必特地用“discussion”、“explanation”、“elucidation”、“discourse”等词译出,“on+论述对象”已经包含了此类词的意义,且更加简洁。
  篇名虽然以短语而非句子的结构出现,但是三个版本的译文结构上还是存在着差异。《灵枢》第八篇《本神》的翻译,李版为Benshen:Basic State of Spirit;吴版为Ben Shen(The Diseases Caused by Spiritual Activities);文版为To Consider the Spirit as the Foundation。
  综上,不同译本篇名的翻译无论在形式、用词、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篇名的英译,对比李照国、吴氏父子及文树德翻译《黄帝内经》所采用的不同方法。
  2 篇名英譯实例分析
  2.1 术语翻译
  中医术语包含着中国古代中医的概念,其英译对中医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在李照国、吴连胜和吴奇以及文树德所翻译的《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术语不一致,一词多译的现象。以《黄帝内经·灵枢》中《营卫生会》为例。
  李版:The Production and Convergence of Yingqi(Nutrient-Qi)and Weiqi(Defensive-Qi)
  吴版:The Issue of Distribution and Operation of Ying-energy and Wei-energy
  文版:Camp[Qi]and Guard[Qi]– Generation and Meeting
  分析:该篇主要论述了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与运行、生理作用及其会合规律等,其中“营卫”二字意指“营气”与“卫气”。三个版本分别将“营气”译为“Yingqi(Nutrient-Qi)”、“Ying-energy”和“Camp Qi”,“卫气“译为“Weiqi(Defensive-Qi)”、“Wei-energy”和“Guard Qi”。李照国采取的翻译方式是音译加注的方式,而其加注的方式为“语义+语音”;吴氏父子采用“语音+语义”的方式;文树德采用“语义+语音”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他们虽然译出了不同的形式,但实际上都采取了音意结合的方式来翻译“营气”和“卫气”。李照国根据营卫二气为五脏六腑提供营养和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而译为“nutrient-qi”和“defensive-qi”,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作用并不是营卫二气唯一的作用。吴的译文直接采取音译的形式来表达营卫这一概念,因为“营卫”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无法直接在英语中的找到对应词。文树德在《黄帝内经·素问》译本的前言中指出,“营气”、“卫气”译为“camp qi”和“guard qi”是因为“营”、“卫”均为古代军事用语,且“营”对应“阴”,“卫”对应“阳”。[4]文树德的这种翻译方法是他凭借自身对原文字面内容的理解,演绎出了原文所包含的义理内容。
  2.2 翻译方法
  李版、吴版、文版《黄帝内经》译文各具特色,以下笔者综合分析各版本英译篇名时运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1)李照国认为以“译古如古,文不加释”的翻译方法翻译《黄帝内经》会使译文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6]。李版译文中,篇章翻译以直译为主,注重音译,适当采取音意结合。   阴阳别论:Separate Discussion on Yin and Yang
  移精变气论:Discussion on Shifting the Essence and Changing Qi
  阳明脉解:Explanation of Yangming Channels
  分析:从上述三例可以看出,“阴阳”、“气”和“阳明”分别采用了音译的方式,而其他词用直译的方式表达。另外,音译加注的方式也很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如《五脏别论》译为Different Discussion on the Wuzang(Five Zang-organs)。此外,李照国教授还运用了音意结合的方式翻译,如《痹论》译为Discussion on Bi-syndrome。
  (2)吴版译文以篇章内容为依据,大量应用意译、增词等方式,有助于读者理解。
  阴阳别论:The Yin and Yang of Pulse Condition
  五脏别论:The Different Functions Between the Hollow Organs and the Extraordinary Hollow Organs for Digestion and Elimination
  气厥论:The Diseases due to the Intertransference of Cold and Heat Evils Between Various Organs
  分析:笔者分析发现吴版译文大量使用意译和增译的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在《阴阳别论》中,阴阳系指脉象,因此例一中增译了“pulse”,吴氏父子准确地表达了该篇内容主旨。《五脏别论》虽名为“五脏”,实际上论述的是六腑和奇恒之腑以及负责消化和运化的脾胃。因此吴版译文用“hollow organs”、“extraordinary hollow organs”和“digestion and elimination”完整准确地表达了该篇内容。吴氏父子将“气厥论”三个字译成了14个字的英文,虽然在篇名长度上显得过于冗长,但该篇论述的是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其篇名完整地表达了该篇的中心内容,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文树德一贯坚持的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结合,讲究语源与语境,使该译本最大限度反映了《素问》的原义与风貌[7]。文树德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篇名,译文体现原文义理,若原文未出现而必须增加的词使用了方括号(即“[…]”)。
  阴阳应象大论:Comprehensive Discourse on Phenomena Corresponding to Yin and Yang移精变气论:Discourse on Moving the Essence and Changing the Qi
  九针十二原:The Nine Needles and the Twelve Origin[Openings]
  分析:从上述例子也可以看出,译文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原文。在例一中,“comprehensive discourse”对应“大论”,“phenomena”对应“象”,“corresponding”对应“应”,“yin and yang”对应“阴阳”,译文和原文以直译的方式完全对应。在例二中亦是如此,一一对应。关于例三,此篇名意指9种针灸针和12个原穴。译文增加了“openings”用来表示“穴”,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用“Twelve Origin Openings”更好地体现了原文内容,在意义上与“十二原”相对应。
  3 讨论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古代医书,属于科技类典籍,内含文理与医理,兼具文学性与科技性。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译者掌握好文学性与科技性之间的平衡。从上述各个例子来看,李版翻译采用直译、音译以及音译结合的方式,以源语为导向,适当照顾读者理解。吴版译文运用意译、增词等方法表达更加清楚,照顾译语读者,更有效地传递了信息;文版译文词序、语义和结构最贴近原文,运用直译法使译文更偏向于字面意思,以作者與源语为中心。
  纽马克提出翻译中应根据不同文本功能分别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8]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最大的差别是前者力求接近原文,后者注重面向接受者传递信息。根据这些特性及笔者对三个译本的篇名英译的综合分析,发现李照国以语义翻译法为主,频繁交替交际翻译法;文树德以语义翻译法为主;吴氏父子则以交际翻译法为主。纽马克强调,很少有文本是只有单纯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本都是以一种功能为主而其他二者兼而有之[8]。因此,虽然三个译本的翻译方法各有特色,但也各有缺点。要展现《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则很容易使译文生涩,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读者理解;而要给读者展现医学科学,则容易使其文化内涵丢失。
  4 结语
  本文通过李照国、吴氏父子和文树德的《黄帝内经》英译本,论述了三个版本篇名英译的翻译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李照国译本具有直译为主,注重音译的特点,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吴氏父子译本大量运用意译,有助于读者更快地理解原文,偏向于交际翻译;而文树德的翻译追求原文义理的体现,运用直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表达了源语与语境,偏向于语义翻译。
  参考文献:
  [1]李照国.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素问[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李照国.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Wu Liansheng,Wu Qi.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M].Beijing: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1997.
  [4]Unschuld Paul Ulrich.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di’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
  [5]Unschuld Paul Ulrich.Huang Di Nei Jing Lingshu The Ancient Classic on Needle Therap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6.
  [6]李照国.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J].上海翻译,2006.
  [7]郑金生.文树德教授的中国医学研究之路[C].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45-155.
  [8]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5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