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电子类基础课程是电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先驱课程。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教学改革方法,通过增加与理论课同步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比实验课内容更丰富更灵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针对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完成项目设计,实现课堂理论与实践真正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电子类基础课  实践教学  工程意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9(b)-0219-03
  2018年6月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未来的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调了做好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近几年,河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一直以做好本科教学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和探索,涉及课程范围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电子类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为电子科学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电类专业学生开设,该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起点课程。
  1  主要问题
  理论教学中以元件功能讲解为主,推导计算分析比较多,忽视了器件的型号、种类、封装等内容,学生能够熟练计算课本各类题目,但是给一个常用电子元件,实现一个简单功能电路,却感到无从下手,无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电路设计上,最终觉得课堂理论知识学了无用,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每门课程都是独立授课,课程之间关联性知识讲解较少,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融会贯通;因授课环境和学时限制,在理论课中很难增加大量实践内容。
  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很多是在实验箱上进行,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设备上元件型号老旧,因实验箱受限不易进行更新;二是学生只能做规定的实验项目,不能根据自己想法自由设计制作电路,抑制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改革方法
  2.1 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对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开设的学期,增开一门选修课“电子线路理论基础”,作为电子类基础课程内容的补充,上课地点直接安排在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开放的,每个实验桌都配备计算机、直流电源、信号源、示波器和电烙铁等常用设备,常用元器件都可以在开放实验盒中取用。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实验室,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电路设计、制作和调试。区别于理论教学知识多而细化,该课程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凝练和总结。每节课都有一个设计项目,不但涉及到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把多门电子类基础课程相关的内容关联在一起。老师只对课程相关知识简单总结,提出问题并给出设计内容,学生在面包板上插接或在洞洞板上焊接,完成要求的验证和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2.2 具体实施方案
  每次课前,老师会发布作业,如:复习理论知识点、需要设计和计算参数的电路,让学生课前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主要是元器件管脚识别、封装以及选取规则,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所需元器件,在面包板(或洞洞板)上完成电路设计,记录测试数据和结论,上交作业。下面以模拟电子技术中晶体三极管电路工作区这个知识点为例,说明课程实施情况。
  (1)课前老师会下发课前任务。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中讲述了三极管的三个工作区以及判断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授课的重点,但是学生概念一直都比较模糊。课前发布电路,图1和图2,要求课前完成内容包括:分析电路基本原理和功能;计算图1中未知电阻参数范围(电路临界饱和)。这部分内容理论课都有讲过,学生独立完成不会有困难。
  (2)老师课堂先讲述本次实验采用的晶体三极管8050外观、管脚、特性,如何采用万用表测量电流放大倍数β。学生测量自己的8050的β值,并对比其他同学测量值,由此会发现每个人的测量值都有差别,让学生思考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具有初步工程意识。学生把测量β值代入自己预先计算电阻范围公式(图1),预估临界电阻值。实验室提供两个电阻1M和3M电阻,让学生参考图1接线,测量数据填入表1中并判断三极管工作状态,与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理解晶体管在三个工作区的电路特点。处于截止区和饱和区输出电压的特点,也可以与数电课程中TTL高低电平知识关联起来。
  (3)根据表1结果,进行图2电路测量。图2电路,让学生了解晶体管级联时前后两级电路工作状态对电路的影响,与晶体管电路级联方式知识关联起来。通过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电路设计中,如图1中计算临界饱和电阻R1范围,根据该范围,能够初步预估R1取不同电阻值时T1的工作状态,再通过实测电压参数对比估算结果。
  (4)每堂课后都会有相关作业。第一种老师给定作业,如图3所示,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实验室完成电路,并进行功能分析;第二种是根据本节课内容,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完成具有某种功能的电路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以上作业二选一完成即可,并上交报告。
  (5)课程成绩考核看重实践动手能力,平时实践操作情况占50%,试卷笔试的内容也主要是电路设计、问题解决和电路改进等内容。考试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认真完成每一次实践作业,不再像过去那样临考背题刷题应付考试了。
  2.3 教学改革成效
  配合主修电子类基础课程开设的这门实践课程,课程内容设置是根据理论课程难点和重点设置。老师结合基础课程教学情况,精选实践项目让学生验证或设计。实践项目内容选取原则:一是不能与课程实验课内容重复,二是更细化和更全面,关联性和综合性更强。课堂上实践操作时间超过60%,学生作为主导,老师只作为理论知识引导和答疑作用。
  该实践选修课程于2016—2017和2017—2018学年在部分学生中实施,通过对比,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学习态度发生明显转变,理论课堂学习状态好。遇到不理解电路,喜欢动手做一做,根据测试结果去分析解决;课下业余时间也喜欢去实验室做一些趣味电路设计;调试电路遇到问题不再是急于问老师,而是先自己积极思考,通过调整电路参数、观察電路状态,进行对比研究,最终解决问题。
  3  结语
  传统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学时和场地限制,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很难融入更多实践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善这种状态,引入与之配套的实践课,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课堂内容更细化更灵活,可以作为理论和实验课程内容的补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学习兴趣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今后,我校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海燕,庞杰,薛丹,等.改革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0):179-181.
  [2] 马知远,朱旭芳.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13-216.
  [3] 梁丽.电类基础课程群课后延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0(10):80-81.
  [4] 姚缨英,范承志,林平,等.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电类基础程教学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6):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