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饮食之道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与自然沟通的第一环节。人类的饮食也要讲生态,即以生态饮食为最高原则。然生态饮食怎样构建?其一,从自然维度构建,即不轻易改变食物的生长环境,保持食物的内在价值;其二,从社会维度构建,即不被过度商业化,不肆意添加人为因素,保持食材本有的价值;其三,从有机体个体方面构建,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追求奢华、暴饮暴食,应顺随自己的胃口,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和内容。
关键词:饮食;生态;构建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0-0039-03
人类饮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论是生食、熟食还是现在的调制饮食阶段,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饮食随工业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进入集中化生产模式。饮食需遵循社会生态之道,减少更多人为干预的成分,在社会中也能够遵循一定的德性,发挥自身的内在价值。而且饮食最原始的功能是被人体吸收,为生命体提供能量,保持生命机体的生态平衡,所以饮食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选择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饮食。
一、生态饮食自然维度构建
天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直接关系到生命体的自然运行,符合生态系统理论。维持饮食自然生态的生产系统,使农业、畜牧业保持有机与天然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让外来方式引入现有生态系统的潮流继续,同时也促进了非有机物质的开发,最后造成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1]27在畜牧业生产中这种非自然的促生现象亦是屡见不鲜,打了生长激素的牲畜可以快速长成。这些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最终进入的还是人类自己的身体内部。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影响了整个生产系统。我们必须要改变现状,让食物的生产系统回归自然之中。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减少甚至不再使用人工合成的非有机肥料,减少工业化的操作,让农作物在该生长的季节和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生长,而不再过多使用人工的技术干预其生长的环境、生长的时间,在畜牧业中更应让这些动物保有自己的生长空间。保持生产系统的天然,才能有效保持整个饮食过程的有机,让食物回到中心位置。
饮食过程与自然生态紧密相关,关系到环境问题。饮食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第一环节,与动物一样,人的需要就是填饱肚子,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适量的食物进入生命体之后,既能够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又不会给自然生态带来过重的负担。人们饮食包括食物的来源、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环境问题。食物来源于大自然的无私馈赠,虽然是馈赠,但是也需要人们的适可而止,根据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在自然的可承载能力之下,选择刚好适合人们需要的食物即可。曾经“发菜”与“发财”同音而受到人们的追捧,数百万的农牧民开始涌进草原采挖发菜,仅3年时间,仅内蒙古就有1.9亿亩优质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其中6000亩严重沙漠化,失去使用价值,这就是自然给人们敲响的警钟。在食物的加工环节做到物尽其用,选择适量的食材最大限度地加工出人们需要的食物,减少食物的浪费。同时消费环节更要如此。在全球范围内,1/4~1/3的食物被丢弃,每年产生的食物废物多达1.3×109t,不加节制地降解食物废物会导致全球变暖,而食物资源的浪费也会降低可持续性。[2]饮食消费需要更多的节制,遵循自然规律的分配,维持自然的平稳运行。
应地而食的饮食符合生态哲学中的生态位原则,也尊重生命体的自然生存。食物和生命机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生存位置,并且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每个地域的人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点,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适应当地的环境。[3]32也就是从小长到大的地方,身体接收到的是当地的饮食方式及饮食内容,与当地的饮食规律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和”的状态,不可轻易地转换自己的饮食习惯。我们经常吃到的食物为“常食”,经常吃常食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否则有损身体。偶尔吃一次新奇事物未尝不可,但是长期食用则有损身体,打破内部的生理机能平衡,失去“和”的状态。尤其是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总想尝试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世界上的美食数不胜数,每一样美食都具有营养价值,但是并不是每一样事物都适合所有人。消化不良是闻名世界的所有饭菜的必然结果,和谐世界的食物种类繁多,因为食物跟人的体质相适应。[4]92饮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实现自我构筑,建立自身的生态平衡系统。食用与身体不相符合的食物,必然打破该生态系统。现代人为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别地的食物,进行异地栽培,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改变了食物的特性,食用則更加不利于生理机能的发展。例如某一药材,在某种特点的生态环境质量下生长才会保持原有的药性,离开这一环境必然改变该药材的药性。所以不轻易改变自己的饮食,不轻易改变食物的生长环境,才可保持身体平衡状态,保持食物的内在价值。
二、生态饮食社会维度构建
被过度商品化的饮食,违背饮食关系到生命体的生存这一原则。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商品消费必须符合人们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时代,饮食成为商品是时代的需要、时代发展的结果,这无可厚非,这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迎合消费者的利益需求。但是饮食却不可以仅仅成为商品,被过度的商品化,仅仅成为价值的代表,获得利润的手段。食品必须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够符合消费者的利益需求。利用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进行生产创造,满足人类需求这不是错,错在这是建立在少数人的贪欲上进行的商品化,并将这种商品无节制的放大。[5]一些商超售卖甚至故意售卖一些过期商品,有些厂家回收过期商品进行返工重新摆上货架,这些在货架上的食品依旧被称为商品,重新成为获得利润的来源,但是在消费者手中却无法产生它的使用价值。饮食成为商品必须要具有使用价值,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没有使用价值的饮食不是商品,避免饮食被过度商品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才能够符合生态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 本着生态原则进行的食品加工生产为生态主体服务,是生命机体生态发展的必然。文明使我们身上的自然之处窒息:发现简朴,弄懂自然的生活存在于哪个方面,以及什么是健康的饮食,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在文明社会的推动下,从采摘到捕鱼再到狩猎,从生食到熟食,从浆果到生鱼生肉再到烹熟的食物,人们的饮食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4]40在食品不断加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沉迷于加工过后的食物,以至于生产商开始进行深度加工,彻底失去了食物原来的味道和形状。自然界哺育了万物,人与自然界所给予的食物是相互和谐共生的,保持最原始食物存在方式或者轻度烹饪,对于生命体才是最有效的营养供给,而不是经过过度的加工,使食物原本的营养物质流失,即使迎合了我们的口味,但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弥补的。最近美国报道,某快餐品牌竟推出人造肉汉堡。人造肉的制作是以豆科植物为基础,味道与真牛肉几乎一样,据说与真牛肉相比减少百分之15的脂肪和百分之90的胆固醇,紧接着还造出了培根等。这里的人造食物,豆不为豆,肉不为肉,何其荒诞。自然界中的食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人体需要的营养,这并不是人为就可以制造出来的,我们不应该利欲熏心,使人类中心主义膨胀,肆意地对食物添加人为的烙印,发挥食材本应具有的价值,这才是人体真正所需要的,健康的饮食模式。
生态社会需要生态的饮食方式,生态主体尊重饮食文化的生态性。饮食在不同的地域衍生出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方式也在随着地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并逐渐固定下来。我们国家更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因此饮食方式经常采用的合餐制,虽然有利于营造一片和谐的氛围,但是每个人的个性却丧失,强迫融入集体,不能够享用到专属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享用不掉的食物只能倒掉,造成浪费。餐桌上人与人之间也有固定的席位,也不利于不同的人相互交流。西方国家采用的分餐制则更加符合生态性,尤其是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每个人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选择食物,更加突出每一个生命体的个性,食用恰当的食物,在饮食期间也可自由流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整个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态的社会既需要每一个人的突出个性,也需要和谐性,饮食在人与人的交流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饮食作用,促使社会朝着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三、生态饮食有机体个体构建
饮食与生命机体紧密相连,是人生活的一个过程,符合生态哲学中的过程原则。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处于一种相互联系、不断进行自我生成的动态过程之中。世界就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的现实存在都是生成的过程。[6]饮食同样是人生存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是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饮食和人的生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具体的关系,如果离开这些特定的、具体的关系,那么饮食就不具有原来的意义,人的生存也不可能继续延续。我们饮食的目的就是为了活着,是为了生命体的生存和继续延续。饮食后进入社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饮食为人类的社会过程而服务,但是在现代生活中不乏有大多数人把此关系颠倒了,把吃当成了活着的意义与目标。饮食仅仅是生命生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为接下来的生命体进入社会过程而服务,不是生命的全部,并且饮食是为了给生命机体提供营养,维持生命体的平衡,不能被赋予过多的不属于饮食的社会性抑或精神性标志。
饮食维持生命机体平稳运行,生态平衡原则在饮食中起着重要作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行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7]2这就是说饮食必须要有一定的本分性,有一定的节制,人的生命体才能与精神相互和谐,才能够长生。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每个人的饮食都受到自然规律的节制,都不能有过分的行为。每个生命个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消耗的资源都有一定的限量,受到自然分配的原则的指导,如果人们违背这个原则,强迫自己的生命机体接受过量的食物,或者追求奢华而消耗过多的自然资源,则会打破这个限制,违背自然规定的原则,既伤害自己的身体,又给自然界带来过重的负担,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应身体之需而进食,饮食为生命有机体服务,符合生态哲学强调的生命有机体具有创造力这一原则。对于饮食这件事,没有谁甚至是所谓科学比自己的身体更懂得需要什么。自然界赋予任何食物以生态平衡性,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的生命机体亦是如此,它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精准地捕捉到我们的身体需要何种营养物质,在准确的时间让身体得到补充。在吃饭这件事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意识重要得多。我们在了解食物的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其自然的事情,这叫有道德之事。[3]2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以身体需要为基础的,而非我们所认为的科学认知,只有当生命体以自身需要发出需要食物的命令时才是正确的进食时间,并且身体亦能感知到该补充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而非我們肆意地认为缺少何种营养物质。当代的大多数人都需要静一静,寻找自己的本能,让本能回归,找到准确的认知感觉,顺随自己胃口,选择合适饮食方式和饮食内容。
参考文献:
[1](意)卡洛·佩特里尼.慢食,慢生活[M].林欣怡,陈玉凤,袁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Raymond RedCorn,Samira Fatemi,Abigail S.Engelberth.Comparing End-Use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Food-Waste Sources[J].Engineering,2018(4).
[3]徐文兵.饮食滋味[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4](法)米歇尔·翁弗雷.哲学家的肚子[M].林泉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韩永进.过度商品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3(3).
[6]薛玲.浅谈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本体论原理[J].教育观察,2017(13).
[7]李楠.黄帝内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徐甜甜(199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单位为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
(责任编辑:李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7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