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改环境下,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习主动性是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性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活跃性,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思考和研究以及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数学中思维逻辑性强的概念和问题的理解模糊。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思维跳跃性强,对数学的学习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和为学生解惑的引导者。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和思考问题,主动与学生做朋友,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通过转换课堂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堂角色转换,学生能够很好的发散数学思维,主动思考问题,也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喜欢上数学。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主动探讨问题,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向老师发出问题,配合教师教学。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相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导者,难以发挥和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会僵化学生的思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引出今天授课的内容。课程从一开始就让小学生产生兴趣,避免学生上课开小差,牢牢地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另外,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对其问题进行理解阐述,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的高度重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例如,在能够被“3或5”整除的学习中,教师让其中一个学生举出一个能被“3或5”整除的数,教师快速地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给予鼓励,不正确,让其他学生进行举例。随着举例的数量越来越多,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对于其他同学的答案也能够正确判断对错。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的知识上,并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主动学习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数学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强调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比如,在《认识人民币》课程教学中,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人民币的地方,并且自己用人民币买到了哪些东西;买东西时,使用人民币需要注意哪些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人民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人民币的数值有哪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慢慢的了解和掌握到一元、五元、一百元等数值的人民币。并以一元为标准,进行人民币换算,比如五元可以换5个一元,一元可以换2个五角,一元可以换10个一角等。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元与元,元与角之间的换算。并且还可以将人民币换算与实际生活联系,如糖果五角一个,一元可以换几个糖果,五元可以换几个糖果等,将数学问题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
  四、培养自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分析辨别错误的能力,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看似正确但实际是错误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重要措施,如对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错题分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或是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一般直接给出这类问题的正确方法。然而,我们会发现,学生经常会在同样的题型、同样的问题中出现同样的错误。出现这种现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解题思维强行施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自己的思维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学习数学如果只是简单的对教师讲解的思路进行了解,而没有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发散和思考,就难以形成数学学习框架和数学思维,造成数学学习“死胡同”现象。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作业错误的地方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加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普遍小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很困难,看见数学就头疼,甚至是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不愿意去面对数学中的问题,得过且过。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这一问题的存在,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惧怕心理。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新颖的题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避免学生一遇到难题或是新题型就紧张,不敢动笔。小学数学老师在讲课时要重点讲述课本上的题型,因为教材中的题型都十分的典型,对这些例题深入分析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数学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找出解题关键点,养成良好的认真分析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很多数学的突破口都藏在问题当中,需要仔细去挖掘题中所给的条件,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老师要把解决问题的技巧教会学生,把关键的突破点抓住,帮助学生顺利地解答出问题,并且保证正确率。学生还可以通过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做成一个错题本,方便学生中日后的学习和复习中,找出自己常出的错误,总结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还要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根题目已给出的条件分析出是否存在隐含的条件和解题关键点,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六、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动手操作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重要活动之一。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且活跃,容易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完全的掌握数学知识难度大且慢。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性格特征,设置情景对话,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当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相应的发展。所以,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换言之,就是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是相互作用的。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也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成熟。因此,培养逻辑思维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逻辑思维,然后在逐渐发展。更需要注重的是,在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过程中,要对思维进行加强巩固,注重创造思维的发展,使教学效率和成果更加明显。
  七、结束语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師要增加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方案的科学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动手能力,活跃思维。教师应把教学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灵活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建设[J].江西教育,2018,(33) :64.
  [2]闫文娟.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才智,2018,(32) :102.
  [3]殷晓格.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8,(34) :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9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