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初步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不同师资、不同学习环境与更多实践机会,为研究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探讨了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流程,分析联合培养机制的优缺点,从实践与具体方案的角度总结了相关经验与建议。
  [关    键   词]  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54-02
   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跨学科、跨领域和跨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多,单一的专业背景已经无法满足科研创新的需求;毕业生受专业面的局限而加大了自身的就业压力。这需要通过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以及优势互补来解决问题,开展跨领域、跨专业的联合培养方案,通过此类强强联合的模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国家整理核心竞争力。
   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特征
   (一)联合培养新模式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就是双方学校一起培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研究生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是宽泛的,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很多科研院所开始与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此来加强院所与学校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目前培养形式主要是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到科研院所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学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二)联合培养的课程设置特点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阶段在联合申报学位点的高等学校上课。根据培养方案的需要,经双方学校的同意,研究生在论文设计、撰写以及科研课题现场调查等阶段在联合培养单位完成。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双方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双方指导教师均可成立相对独立的学位论文指导小组,并聘请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
   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
   (一)促进科技发展,双方优势互补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实现了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一方面,高校运用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与现场,弥补了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缓解了高校现场资源短缺的弊端;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利用高校的基础科研团队,突破科研课题中的难点与技术瓶颈,推进科研课题基础理论与实践调研完美结合。双方的联合培养让研究生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应用型人才。
   (二)联合培养资源共享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促使高校与科研院所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纽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各自资源优势统筹分配并融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师资互聘,在专业知识、技术培训、联合攻关、就业实践等多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达到互促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既能促进高校研究学科的扩大和深入,同时也将为科研院的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持。
   (三)培养新型人才,提升就业需求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解决实际工作需求,研究生在高校完成基础学科学习,到科研院所进行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参与到实际科研课题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能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工作实践中。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双重学习,在拓宽了学习思路的同时,也增强了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科研院所在课题申报方面拥有较高的平台和机会,这对他们在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产出、论文发表方面有很大提升。由于很多研究生在科研院所学习期间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他们更能满足科研单位用人需求,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就业方向和就业率,对于他们未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我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流程
   我所是国家级科研院所,与几所国内一类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建立联合培养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工作,初步建立了我所与全国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平台与机制,且具备点面结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质量提升的特色。由于近年来我院所科研业务量增大,合作高校增多,联合培养研究生数量猛增,这种变化引起我们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视。
   (一)招生方式
   每個学期高校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结束了必修课程后,进入课题组学习。学生校内提交申请通过学校导师与我所联合培养指导导师沟通,确认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方案等。研究生提交申请书至我所,导师与所领导签批同意且双方签署协议后,学生可到我所科技处报到。
   (二)培养方案
   我所提供研究生学习的教室、实验所需器材、条件和现场实践。我所导师指导联合培养学生的论文设计、实验等,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协助高校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联合培养学生入所后,需要进行管理培训、实验室培训等,合格后方可进入导师所在课题组进行科研学习。
   (三)研究生管理
   联合培养学生在所学习期间,要遵守我所研究生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操作规程、仪器使用规程、安全、保密等规定。参加所内研究生培养课程与各项活动。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科学研究与论文撰写。完成联合培养课程后,学生需要向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原始记录,毕业后需要提交毕业论文一本备案。    (四)聯合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
   我所与联合培养研究生所在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高校聘请我所具有高级职称以及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作为课题阶段指导导师,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以及在研项目和经费的支持,为其颁发导师证书,在学生课题阶段,指导导师负责学生完成课题调研与现场实践工作。
   (五)成果
   联合培养学生在我所学习期间,通过与我所导师做科研课题,使用我所数据来源发表的论文至少有一篇是以我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本所导师为通讯作者。学生论文投稿时需得到双方单位导师的审定与同意。
   五、我所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问题
   (一)研究生管理不成熟
   由于联合培养学生的学籍不在科研院所,使得我所平时在学生课程或事务性管理方面比较被动,学生没有客观约束性。在研究生平时的交流中,参与感不强,始终觉得自己不是这个院所的学生,没有归属感,主人翁意识比较淡泊。
   (二)缺乏严格的导师管理
   由于来我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只是过程培养的一部分,学生成绩不能与导师成果或绩效直接挂钩,所以会出现个别导师管理比较松懈或者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甚至学生随意不想参加所内研究生活动,导师也给予支持,认为学生只要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了。双方导师联系不紧密,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现场实践的教学,忽视学生基础培训,影响学生培养效果。
   (三)缺少奖学金制度
   由于联合培养研究生体制在我院所是起步阶段,很多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奖惩制度、助学金补助、请假制度等。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很多方面与本院所研究生存在明显差距。
   六、讨论与建议
   (一)完善联合培养相关规章制度
   逐步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学生考勤管理,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强化科研诚信与医学伦理等培训。明确学生日常学习的要求,建立一套量化考评制度,学生在科研院所结束学习后,要将考评表发至学生所在高校,作为学生考评成绩之一。
   (二)增强凝聚力,完善奖学金制度
   科研院所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多组织一些交流的活动,例如,我院所建立读书会,组织全体研究生参与,每个学生都有与其他同学分享与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科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根据联合培养学生在培养单位的科研能力、在校表现、发表论文、参加活动等各项指标,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学金制度,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课业和积极参加研究生活动。
   (三)完善导师培训制度
   定期组织导师培训活动,聘请知名的教育专家或专业领域的专家为导师授课,提高导师的业务水平。可以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两种模式进行,可以让科研院所年轻导师到高校中学习或进修,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可以请高校教师到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增加现场实践的经验,使导师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方面共同提升。
   七、结语
   这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体现了教育和科研相辅相成、科教协同育人,同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样的培养形式,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迈开了开拓性步伐。现阶段联合培养工作稳中求进,充分体现了规范化、协调化和有序化。面对这种挑战,要将联合培养工作做扎实,稳步推进,才能对研究生进行多角度、宽领域的教育,从而使其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仝娜,马红霞,王建明,等.研究生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1):131-132.
   [2]卞晶晶,黄仿伦,李服生,等.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2017,12(35):158-160.
   [3]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5):21-22.
  ◎编辑 郑晓燕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Graduate Schools Jointly Cultivat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LI Xiao, SUN Yue, JIN Xin, DU Peng, ZHAO Xin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better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o enable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to hav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jointly train graduate students, affording graduates with different faculty, different study environments, mor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and providing a broader space for their study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ode and process of joint training of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 Besides, it summarizes relevant experienc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specific programs.
   Key words:Joint training;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Double tutor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