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困境分析与建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针对当代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遇到的“自我认同危机”与“个体精神生活物化”等现实困境,剖析形成三大“冲突”的原因: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冲突、自我归属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冲突以及多重角色冲突。根据风险社会特征,确立精神家园重构原则,从客观与主观两大层面详细阐释精神家园建构的路径,具体涉及制度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以及唤醒自我关怀意识等方面,为新时期下高校女教师建立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家园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困惑分析;重构原则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35-03
   高校女教師作为社会女性群体中的一支文化素养高、思维理性、经济独立的特殊群体,在我国高校教师中占比已近半数。然而在如今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人文家园、社会家园以及传统与现实等原因的影响,逐渐出现了“自我认同危机”与“个体精神生活物化”等问题,由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组成的精神家园呈现出淡薄、杂乱、荒芜的迹象,面临各种精神困惑。以高校女教师为典型代表的女性问题已成为心理学、女性学、政治学等共同关切的重要领域[1,2]。本文拟在新时代视角下,以高校女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女教师精神家园为研究对象,探索高校女教师在新时期下精神家园的存在困惑以及健康精神家园的建构问题。
   一、新时期下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困境
   (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新价值观冲撞造成精神家园困惑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女性“贤妻良母”的范式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从未减弱,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将它作为女性角色的重要衡量标准。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与社会的转型,如今的女性平等意识早已被唤醒,她们不断地意识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3]。而进步中的社会也给予女性越来越多施展能力的舞台。高校女教师群体作为高素质、高知识群体,此项特征更为明显。成婚前不断的学习与提升打开了她们自我价值实现更多的渠道,然而成婚后来自外界以及自身传统价值观却给其造成极大的困扰。高校女教师独立、平等、自由的现代新价
   值观引领其在职场上不断向前,但传统价值观又在隐形的后方成为其要求进步的掣肘。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高校女教师们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精神家园构建杂乱无序。
   (二)归属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矛盾造成精神家园困惑
   受到双重价值观困扰的高校女教师心理矛盾最凸显的表现即为其归属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矛盾。当今的女性毫无争议的是历史上整体社会地位最高的群体,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女性不断呼吁奔波的结果。然而殊不知当下的新时代亦是女性心理矛盾最为突出的阶段。以高校女教师为例,她们既想通过自身的智慧与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又想获得较好的家庭归属感。然而,继而为人,精力均受限,“鱼和熊掌均要兼得”的追求让其负重累累,精神压力倍增。为了生活与自身价值不断拼搏的女教师经常出现“忙于工作忽视家庭”或“重视家庭疏于工作”的局面,在长期疲于应付的境遇下,家人渐渐也失去了耐心,和谐被打破,维系家庭幸福的亲情、爱情变得脆弱,女教师在迷雾中蹒跚前行……
   (三)多重角色扮演与角色能力冲突造成精神家园困惑
   多重角色扮演是女教师精神家园杂乱无章最直接的原因,亦是价值观冲突的最前沿的表现形式。走近讲堂,她们是学术的传递者,知识的传播者;回归家庭,她们是母亲,是子女,是妻子,是家庭的栋梁,每一个角色都意味着深沉的责任。受传统观念以及性别的影响,当今的女性多数认为或被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如家务工作、子女教育等。然而在职场中,她们没有因为是女性而被“特殊照顾”,已婚的职场女性尤其是女教师活成了“战士”“女汉子”,奔波于不同的“战场”。据课题组专项调研数据显示,16.7%的专任女教师为了家庭在职称提升上“服软”,26.5%的高校女教师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强撑奔波,更有甚者,高校中承担行政管理的女教师,超半数遭受来自职场与家庭不能兼顾带来的困扰。原因很简单,职位意味着职责,伴随而来是司空见惯的加班、出差、应酬……家庭生活占比减少,家庭幸福指数随之降低,焦虑感丛生。
   (四)精神生活物化带来精神追求的虚无化
   随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女性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改善,精神生活也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不再依附男性,不再束缚于层层传统规矩,女性借助物质财富催促自身个性的复活和精神的张扬[4]。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与稳定经济收入且具备较强的接受新事物能力与学习能力的高校女教师更是走在了前列。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这两个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互相制约作用的关键因素在生活中失去了平衡。消费意识不断强化,“自我转型”意识更加迫切,更加重视感官享受等,这些均成为高校女教师精神世界虚无化的巨大推力。毫无疑问,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同时遭受者物质享受的冲击。
   二、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建构原则
   女性的精神家园是女性自我认同之所在,是女性寻求生存意义与价值实现之所,其应包括价值观、理想、信仰与情感等构成要素[5]。高校女教师的精神家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关系、家庭因素乃至个人修养等的影响,它们纵横交错地影响着女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6]课题组调研得出,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应注重以下原则。    (一)注重家庭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精神家园构建首先要考虑到家庭性在女性生活中的影响。正如学者刘笑言在《走向关怀》中所说“家庭发挥了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关键作用,情感需求要正视其从逻辑起点的家庭伦理源头与对家庭严重依赖的现实考量。[7]”而精神家园的社会性则来源于女性社会生活实践的直观把握,其总是与当时社会状态中主流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息息相关。当今高校女教师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均在发生变化,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女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一方面要注重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道德体系与社会准则。
   (二)坚持时代性与科学性的融通
   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不应是随性的,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知体系与方法论以及科学的价值体系来支撑并引导其社会实践,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评判其合理性,最终帮助高校教师以焕然一新与昂扬的精神面貌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竞争。值得一提的是,任何群体与个体精神家园的发生与形成均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进行的,不可避免地隐射出当时的历史特征。因此,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还应注重时代性的原则,时代性的建构原则既可以反映一定时代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帮助女性适应时代的需要,引導其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科学思想来构建更具生命力的精神家园。
   (三)尊重个体差异性与整体丰富性
   个体的差异性造就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高校女教师具有更加独立的思想与更加多样的个性,其精神家园的构建还应在尊重其多样性的基础上实施共性与个性整合,达成女教师自觉价值选择后的思想共识,形成集中的、充满合力、活力与张力的饱满的精神世界。
   三、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建构路径
   (一)客观层面的构建路径
   1.政策层面建立制度支持与保障措施
   健全的制度可以推进事务的健康运转,制度的缺失亦可以导致事务的无序开展。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顺利构建离不开社会健全的支持与保障制度。如女性特殊(生理期、产假)时期的关爱制度、继续学习与职务提升等比例保障制度以及社会舆论导向制度等。引导社会在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上的平等机遇,弱化社会强加于其上的“家庭第一”的传统观念,理解女性在人类繁衍上作出的巨大牺牲,并充分给予包容与支持,为其创造轻松、温暖的生存环境与人性化的职场环境。
   2.社会层面唤醒其风险意识与全面发展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斥着各种显性或隐形风险的社会,如科技风险、经济风险、职场风险等。这些风险给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了冲击。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让高校女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陶冶情操,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但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女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开放的理性主义来正视风险,用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来规避风险。
   3.加快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树立女性文化自觉
   学者杨凤在《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中提及:真正的男女平等指的是在尊重男女两性差异的基础上,承认男女尊严、价值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与责任平等。而这也是先进性别文化的核心内容[8]。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一边高唱男女平等,一边在众多领域中予以性别区别对待,高校教师在职务晋升中的表现尤为典型,以高职院校为例,其最高领导层多以男性为主,比例占绝大多数,女性晋升领导层难上加难。传统的性别角色定性抑制了女性的发展。社会应致力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对话机制,引导女性唤醒自身文化自觉意识,面向社会宣传先进性别文化,提升性别文化品位。
   4.营造女性自由发展社会环境
   高校女教师精神家园的构建迫切需要适合其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由此其个体价值需求才不会被抑制。首先,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高校女教师的话语权,利用大众传媒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更多价值平台。其次,社会应引导高校女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用科学辩证的思维对待女教师精神家园的重构使命,唤醒其超越私生活领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通过自身劳动,创造更多社会价值。最后,社会应呼吁对美好家庭重新定义,弱化对传统文化的“女性主内”观念,引导家庭生活中的平等职责观念,为女性参与社会竞争解决后顾之忧。
   (二)主观层面构建路径
   1.建立风险社会价值体系,整合多元价值观
   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造就了高校女教师不同的价值取向,其思想行为亦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女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自我整合,结合风险社会特征,坚持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摒弃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完备自我,在竞争中成就人生。此外,在精神生活严重物化的新时代,高校女教师还应坚持健康合理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自身道德感,用理性的思维引领个人成长,用科学的价值体系引导自身发挥创造性,塑造崇高精神
  家园。
   2.树立本然生活理念,重塑自我范式
   本然生活是生态价值理念崇尚的一种生活态度,其追求的是平等自由、自然随性的生活方式,提倡简单悠然的享受生活,反对被忙碌、焦虑、奢望等充斥的被动生活方式。高校女教师亦可以从其中获得感悟,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弱化物质享受的动因,减少精神的束缚与功利的欲念。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人性格特征与能力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切勿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这样才能真正地从内心释怀去追求精神的终极皈依,构建幸福、饱满的精神家园[9]。
   3.树立自我认同理念,构建信任体系
   当下高校女教师最大的精神困境是家庭与事业的博弈,由于精力与能力受限,很少有女教师能做到家庭与事业双丰收,那需要家庭其他成员极大的付出、包容与坚持不懈的支持与理解。然而,风险社会中,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于是矛盾遍地,家庭松散,女教师自我身份感矛盾重重,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荆棘丛生[10]。高校女教师应树立对社会、男性与自身的信任来完善自我认同,建立自身与社会与家庭共赢的桥梁以及与异性平等对话机制,构建社会信任体系,最终实现高校女教师个体自我认同。    4.树立独立、竞争与发展意识,获取社会认同
   高校女教师通过自身劳动实现了经济独立,由此形成人格上的独立与地位的提升。但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社会给女教师创造了空前的价值实现平台,与男教师有相当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女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观念、自身惰性或自我满足感,树立竞争、进取意识与发展意识,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加速自身素质的提升,由此获得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社会认同,体验精神生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而这些亦能在家庭生活中起到榜样与感染作用,有利于家庭生活的良性循环。
   5.树立自我关怀意识,推进感性与理性融合
   快速的现代生活节奏给高校女教师带来了高效快捷的生活模式,同时亦导致女教师自我关怀行动的减少,身体状态亚健康,精神状态焦虑疲惫。而这些在另一个层面却激发了女教师自我关怀意识的增长。“好好爱自己”便是当下最为感性的一句话,保持身体强壮无恙,关注心理健康,进行良好人际交往,同时理性地将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将事业作为实现价值、寻找存在感的方式,分清主次,尊崇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感。此外,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女教师在家庭生活中亦要重视自我关怀,不要被传统观念与男性主观意愿束缚,在推行家庭责任平等机制的基础上,互相体谅、包容,互相支持理解,创建心灵上的平等对话模式,构建和谐家庭生活范式。
   四、结语
   精神家园是人们心灵安顿之所,是人们行为内因所在。高校女教师在如今的社会中遭遇了哪些精神困境,又该如何冲破迷雾?本文从根源动因与原则策略等方面予以总结与探索,提出对策路径。期望高校女教师能借助自身强劲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宏观分析,微观自省,精心思索,合理规划,循迹前行,构建新形势下充盈幸福感与皈依感的精神家园,实现短暂人生中最为珍贵、终而无憾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65.
   [2]刘小红.风险社会视域下女性精神家园困境与重建研究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167-220.
   [3]曾平.简论精神家园的主要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6):27-34.
   [4]祝平燕.论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角色冲突的新特点[J].河南社会科学,2015(6):110-112.
   [5]北京大学工会.关于北京大学女教职工双重角色选择与矛盾的调查报告[J].中国教工,2008(12):29-32.
   [6]曹爱华,李捷.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的理性认识[J].天津市教科院学,2014(3):48-50.
   [7]劉笑言.走向关怀[D].长春:吉林大学,2013.
   [8]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
   [9]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4.
   [10]赵静静.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和心理健康[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8):94-96.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