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困境与运行保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湘军 石红 张福兰 李政

  摘 要: 吉首大学精品课程《体育心理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投入精力不足、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限、学校精品课程运行保障制度不健全和教学资源难以及时更新和维护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自上而下更新观念,采用有效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保障制度。
  关键词: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困境 运行保障 《体育心理学》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网络教学资源,为大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提供了很方便的学习交流平台。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教育革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1.吉首大学校精品课程《体育心理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精力不足。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精力投入将直接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新增专业、硕士点不断增多,致使本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人数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如吉首大学体育学院2009至今的任课教师中,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一半的教师承担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少数教师一期要上四门课程,仅备课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的教师既有研究生的课,又有本科生的课,还要开设全校素质教育通识课和国培计划教育课程,多者一周二三十节,少者一周也有十八节;仅备课和讲课就足以使他们身心疲惫,哪有精力去考虑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更难有精力去打造优质的精品课程。加之近年我校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压力使更多中青年教师将其精力倾注在科研和发表文章上。一些教授要完成课题研究计划和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将其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敷衍应付或者让研究生完成。这样,精品课程建设就成为极少数教师的事情,即便是已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1.2教师缺少现代技术培训,导致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精品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产物。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将大大改善由于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覆盖面窄,组织形式难以多样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等尴尬局面。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开通了一批精品课程网站,并立项资助建设;因为精品课程建设及其网络资源的构建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技术应用原理及其操作,所以要求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建设起来的精品课程有可能成为“静品课程”,难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最优化的目标。因此,为教师提供现代技术教育培训是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由于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难以想象,而很多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苦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相当有限,难以胜任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培训机会,使其掌握最新的现代技术操作程序,为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1.3精品课程运行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后续建设不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问题,不论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教材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安排,都既需要有资金、人员、设备的投入,又必须有完善的运行制度作为保障。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导致网络教学资源在内容、功能、标准等方面的描述模糊,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仅适于教师参阅,却不太适应学生自学的现象。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定期检查制度,对网络运行是否畅通,教学资源是否及时更新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善,导致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停滞不前,甚至部分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时、老化,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在教学团队中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站进行维护,造成精品课程网站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正常使用的局面。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系统观和整体观出发,制定完善高效的运行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有效发展。
  1.4网络条件不完善,教学资源难以及时维护更新。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仍处在静态网页,学习者只能浏览该网络课程内容,无法与教师、开发者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同时,教师由于技术、网络条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在需修改、更新课程资源等问题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否则无法自己在线随时调整、更新,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与管理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学校应当考虑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问题,加大网络建设力度,保证校园稳定的网络技术支持,使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
  2.改善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精品课程建设认识。
  高校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技术本领、提升身心素质的主要保障。因此,高校的头等大事就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均要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深化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质量。首先,学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宣传力度,不断加深广大教师对于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把争取此项工作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自觉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时刻以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标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虽然普通高校由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是当下高校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的选择,但是高校教学水平,绝不能简单地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为依据,而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看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以及他们毕业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如果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重视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并提供高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掌握。
  2.2善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都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奖励制度,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作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负责人或骨干力量能在学历、职称、年终考核等方面享受到精品课程建设带来的“优惠”政策。比如:可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派出部分精品课程组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访学,或者提供条件鼓励个体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在科研立项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投入,同样是科研,是教学方面的科研,对已获得国家级、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其团队,除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外,承认其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等同于获得同级别优秀教学成果奖,在中级职称、副高职称评定中具有与同级其他类别成果相同的权重;这样做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激励那些致力于教学改革发展研究的有心教师不断地为精品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2.3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长效运行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首先应考虑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形成校长挂帅,主管教务处长和各级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组成的三级负责制领导制度。其次是建立正确的指导机制。教务部门要做好精品课程教案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及保证条件等具体管理措施。对申报的课程进行严格评审,公示广泛征求意见,特别要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再次是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由学校、院系两级督导员具体负责,并向课程负责人及时通报。督导检查要形成规范制度,每学期都有评审结果、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最后是建立资金的落实机制。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的专项账户,可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按建设进度及时划拨到位,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所需的资金。
  
  参考文献:
  [1]范爱平等.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6):45-47.
  [2]施晓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8-30.
  [3]冯博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9-10.
  [4]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12):68-69.
  [5]黎玉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36-38.
  
  项目来源:2009―2011年度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重点立项课题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