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堂成为建构学生精神家园的阵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荣芹

  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在建构学生丰富健康的精神家园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那么,怎样利用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在课堂上建构学生丰富、美丽、健康的精神家园呢?我认为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建构学生精神家园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诗文篇章都直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闪耀着人类睿智的光芒。教师只要引领得当,在这种书海的漫游、精神的散步中,学生就会用感官感触到美、用心灵体悟到美,就会发出惊叹: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多么的美丽和丰富啊!在吟咏着诸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等诗句时,教师除了和学生一起徜徉在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鲜明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的“诗意的栖居”之中以外,不妨问问学生:这洁净的水光山色今天在哪儿呢?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农声”的皎月寂静。那“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天光明澈又在哪里?这是那些只停留在汉语表面字义的理解上所不能达到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我们就能够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信仰,帮助学生建构起美丽的精神家园。
  二、利用作文训练。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
  情操的培养在于教师正面的关注。如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尊师重教、热爱科学的情感,钟爱山水、喜爱自然的情感,生活间人际相处的情感……能够写出闪耀着睿智和理性光芒的文章的人,都是人品纯正、德行正直的人。所以,教师要以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人格美的内涵,影响学生对人生的领悟和体验,让学生用人格去感悟和书写生活中的真、善、美。例如在“面对灾难”的话题作文中,教师就有责任去引领学生思考: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考虑和反思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灾难、是损失吗?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被引爆之后,他们对话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写下了不少深刻感人的文章:有的举“东南亚大海啸”为例.热情讴歌了“人性中最闪光的利他精神”:有的举了2004或2005年中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例,或表达了对党、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这一篇篇闪耀着人性光辉、人道主义光芒的文章,不正是学生们智慧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吗?
  只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具有一份湿润、柔软的感情,只要作文抒写的是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阵地同样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宽阔而温馨的平台,同样可以建构一个丰富、美丽而又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利用复习资料,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
  进入高三,面对着高考竞争的压力,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利所趋。但是.这是否就成为我们忽视对学生高尚灵魂塑造的借口呢?我个人认为,应试训练中的很多文章,包括诗歌、科技文、散文、小说的阅读都不乏人文价值。同样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同样充满着人性之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点拨得法。同样可以在学生心灵中植下人类智慧、情感和意志的种子。
  例如有篇阅读散文《怜悯的档次》,学生们都能读懂文章内容,也理解文章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缺乏爱心和怜悯之心的主题。文后设的几个问题很快都有了答案。如果就此结束,那这篇文章中能够触动人灵魂的东西也就消失了。这时,我突然问了一句:“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请说说看。”静默了一会儿,有学生开始发言:“我经常在路上碰见一些肮脏的乞丐向人行乞,但绝大多数人都只匆匆离开,并不施舍钱。”“那些乞丐是假的!”(一阵大笑)“你怎么知道是假的呢?”“报纸上经常报道。”我又问了一句:“假乞丐的存在,就能成为我们不施舍的理由了吗?”此时学生争论更激烈了,有的认为,既然是假的。我们就不应该同情;有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还列举了许多事倒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经过辩论、思考,大家认为: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的人,大多变得功利和冷漠,直接的后果是缺乏爱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