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例行监测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详细介绍了土壤环境例行监测技术,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流转等。
  关键词:土壤;采样;制备;流转;技术
  中图分类号 X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1-0104-02
  土壤是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是各种废弃物的天然收容和净化处理场所。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某种物质含量过高,以致土壤功能受损,理化性质变坏,造成生态基础的破坏,从而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活动。因此,每年均需对其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流转等技术,确保土壤质量安全。
  1 样品采集
  为保证土壤样品采集的科学高效,须有专业人员全程监督管理采样的各个环节,做好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1.1 制定采样计划 事先收集相关基础资料,明确采样任务,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具体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确定、样品交接、质量监督检查等事项。
  1.2 人员组成 每个工作队均需有野外经验的专业人员参加,以保证采样工作的顺利进行。采样小组由2名以上人员组成,其中1人任组长,负责现场采样过程中质量控制和现场记录。
  1.3 材料准备 用于土样采集的物资有:工具类、文具类、器具、防护用品、及运输工具类等。
  1.3.1 工具类 铁铲、木(竹)铲、土钻、镐头及其他用品等。
  1.3.2 文具类 土壤样品标签(现场填写)、点位编号列表、采样现场记录表、铅笔、签字笔、透明胶带等用品。
  1.3.3 器具类 北斗导航卫星或GPS定位仪、手持终端、数码照相机、卷尺、手提秤、样品袋(布袋或塑料袋)。
  1.3.4 防护用品 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雨具、口罩等。
  1.3.5 运输工具 用于采集土样的车辆、及采储工具等。
  2 现场点位勘察
  2.1 采样时间 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季节,土壤样品的采集时间尽可能选择在农作物收获之后,播种之前。
  2.2 采样路线 根据网格化的区域分布,优化采样路线,尽量涉及到较多的网格,采用由远及近逐次采集的方法。
  2.3 勘察点位确定 土壤采集地点须选自具有代表性,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面平坦,各种因素相对稳定,面积在667m2以上的典型地块作为采样地点。但采样不得设置在住宅、沟渠、粪堆、坡地、洼地、公路或铁路50m以内。
  3 采样方法
  3.1 确定采样方法 采用混合式采集方法,采样小组可根据采样地块地形、地块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采样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1)对角线法:适用于污水灌溉或类似的地块,由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条对角线,至少5等分,以等分点作为采样分点,采用分点数量不得少于5个;(2)梅花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采样分点数量不得少于6个;(3)棋盘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受污染程度均匀的地块,采样分点数量不得少于9个;(4)蛇形法:适宜于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塊,多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采样分点数量不得少于15个。
  3.2 现场采样 现场确定采样点位后,以确定点位为中心划定采样区域,采样点位面积为25m×25m;当地形地貌及土壤利用方式复杂,样点代表性差时,可视具体情况扩大至100m×100m。采用垂直柱状法在各分样点采集土壤样品。采样时,先清除土壤表面的植物残骸和石块等,用铁铲切割1个大于取土量的20cm深的土柱(果树以及山药等根系较深的农产品产地土柱深度为60cm),用木(竹)铲去掉铁铲接触面后,再用木(竹)铲取样装袋,各分样点尽可能布设在同一农户的同一田块中。
  3.3 采样量 每个点位采样量基本一致,大约取土0.5kg,置于双层塑料袋中。将填写好的标签1份置于采样袋夹层中,另1份粘贴于采样袋外,用于土样的识别和数据了解。
  3.4 采样记录 采样小组应在手持终端或手机App上现场录入、保存、上传样品采集信息,包括土壤样品信息、实际采样点经纬度、采样现场照片等,采样小组返回驻地后整理当天的样品和采样记录。采样手持终端无法正常使用时,采样人员用DBS或GPS精确定位,记录采样点经纬度,填写纸质现场记录表和样品标签,并拍摄采样现场数码相片。采样小组返回驻地后要以点位编号为文件夹名,整理采样记录表(扫描成PDF)和现场照片,并及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产地环境监测点位编码实行统一管理。土壤样品编码为点位编码后增加1位字母“T”,以短横线“-”连接。
  4 样品制备
  为保证土壤样品制备的科学性,组织相关科技人员进行图样的研磨,加强样品制作过程的技术把控,需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4.1 制样场地 项目单位需选择具备足够大小合适的风干场所,四周植被环境好,离马路较远、无扬尘、无易挥发化学物,杜绝使用实验室为晾晒的场所。
  4.2 制样工具及容器 盛样用搪瓷盘、木盘、粗粉碎用木锤、木铲、木棒、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等。细磨样用玛瑙球磨机、玛瑙研钵、瓷研钵等。孔径<0.15mm(100目)和<2mm(10目)的尼龙筛。磨口玻璃瓶、聚乙烯塑料瓶、牛皮纸袋等分装容器,规格视样品量而定。应避免使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样品瓶或样品袋盛装样品。电子天平、手持终端、便携式蓝牙打印机、样品标签纸、电脑、常规打印机、原始记录表等。
  4.3 制样程序
  4.3.1 土壤样品风干(烘干) 采集的土壤样品摊成2~3cm的薄层,放置在塑料袋上晾晒,待自然风干后敲碎土样并捡出各种残留物均匀混合,然后整齐有序摆放,避免土样的交叉感染,标签也要紧随样品,保证样品不缺失,不混淆。适时对样品进行翻动、压碎,待样品用手细碾易碎时可进行样品的研磨与研筛。   2.3.2 土壤样品粗磨 过筛后的样品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分成3份样品,1份取250g左右置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国家样品库样品;另1份取250g左右样品置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贴上标签,注明省级样品库样品;第3份取250g,再分成作2份:1份均匀取100g左右,准备过100目筛。剩下的约150g装于纸袋(贴上标签),再放入塑料袋中(贴上或系上标签),供测定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用。
  4.3.3 土壤样品细磨 上述100g左右过粗筛样品用陶瓷或研体钵研磨到土样全部通过孔径0.15mm(100目)尼龙筛,装入纸袋(贴上标签),再放入塑料袋中,(贴上或系上标签),供测定土壤八种重金属用。
  4.4 样品分装 样品分装应按照“双袋、双标签”进行。采集的土壤样品先装入塑料袋,在塑料袋外粘贴1份样品标签(或在袋口系1份样品标签);再将装有土壤样品的塑料袋装入布袋(或塑料袋),在布袋封口处系上另1份标签(或在塑料袋外粘贴另1份样品标签)。注意事项:当样品含水量较大的时候,应防止样品标签被浸泡。操作方法:先将样品标签放入塑料自封袋中密封,然后装入样品袋或系在样品袋口。
  5 样品流转
  5.1 制定计划 样品流转时,应综合考虑采样、分析测试等任务安排,对所负责区域内样品流转进行统筹,制定样品流转计划。样品流转计划应包括:样品批次和每批次份数,样品从采样現场向制备/流转中心、制备/流转中心向国库和检测实验室流转等各环节的交接时间、地点、交接人、质控样品插入要求等。
  5.2 样品装运 样品流转交接的单位应指定核对负责人,在样品装运现场利用手持终端对样品逐一核对,并在样品装运记录表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确认中,重点检查样品标签、样品重量、样品数量、样品包装容器、样品目的地、样品应送达时限等,如有缺项、漏项和错误,应及时补齐、修正后方可装运。样品流转运输必须保证样品安全和及时送达。样品运输过程中,应使用样品箱,并严防破损、混淆或沾污。
  5.3 插入质控样品 送检样品应按照质控中心的要求插入质控样,并二次编码后,再流转进入实验室。质控样包括密码平行样、互检样和定值质控样。密码平行样、互检样和定制质控样的抽取规则、插入比例等由质控中心确定。每批次样品至少包含1个室内密码平行样和1个外部质控样。
  5.4 样品交接 土壤样品送到指定地点后,送样人和收样人均需核实清点,核对原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交接时,抽样过筛,检查是否全部过筛;装土壤样品容器是否破损、标签记录是否齐全;利用手持终端扫码确认、记录交接信息,打印交接记录表,双方签字并各自留存1份。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9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