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1年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计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为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2010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和省里的统一部署,2011年将继续开展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1.1监测城市
   全省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
   1.2监测品种及抽样地点
  1.2.1品种及抽样范围 应季蔬菜、水果。蔬菜种类包括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瓜菜类(黄瓜、西葫芦);甘蓝类(结球甘蓝、花椰菜);白菜类(大白菜、小白菜、普通白菜);绿叶菜类(生菜、芹菜、波菜);豆菜类(菜豆、豇豆);根菜类(萝卜、胡萝卜);薯及薯芋类(马铃薯、红薯)共计8类。水果品种为苹果、葡萄、梨、香蕉、桔子等,根据应季品种具体确定。
  1.2.2抽样地点及抽样数量 9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蔬菜每次每城市30个样品,水果每次每城市20个样品。
  1.2.3监测参数 监测参数为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磷胺、久效磷、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敌敌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杀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三唑酮、百菌清、乐果、丙溴磷、亚胺硫磷、腐霉利、五氯硝基苯、吡虫啉、多菌灵、除虫脲、灭幼脲、阿维菌素、克百威、甲萘威、涕灭威等35种农药参数。
  1.3抽样时间
   第1次为元旦、春节期间;第2次为“五一”节日前;第3次为“十一”节日前。
  2.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
  2011年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工作,对重点品种、重点生产区域和有可能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时期适时开展针对性专项监测。监测参数和具体时间按照监测方案进行。
   2.1保护地蔬菜专项监测 在2011年3~5月份对全省重点蔬菜保护地生产基地适时开展2次监测。每次抽查20个基地,每个基地根据种植种类和规模抽检10~20个样品。蔬菜品种以应季上市品种为主。
   2.2露地生产基地蔬菜专项监测 7月份对全省40个县(市、区)蔬菜基地开展专项监测,按照生产品种和面积,每个县抽检20个代表性样品。水果抽检10个县(市、区),每个县20个样品。蔬菜、水果品种以当地生产的主要品种为主。
   2.3冬储秋菜专项监测 9月份开始对秋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样监测。抽查品种包括白菜、马铃薯、红薯、萝卜、胡萝卜、雪里蕻、根用芥菜等冬储菜。监测地点选择20个重点县生产基地,每个县25~30个样品。
   2.4高风险蔬菜农残专项监测 对市场销售的冬春季应季菜(芹菜、韭菜、春甘蓝等)和豆菜类(豇豆等)等高风险蔬菜品种开展监测,进行质量安全抽查。在2~5月份进行,时间和监测频次按具体监测方案确定。
   2.5食用菌专项监测 全年进行1次食用菌农药、重金属残留量检测,对全省主要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食用菌进行专项抽检,以食用菌主产区为主。在6~9月份进行,具体时间根据各主产区产菌时间确定。
   2.6人参专项检测 对我省地产优势特产品人参继续开展专项监测,主要对人参生产基地生产的鲜参开展农药、重金属残留监测。在8月份开始监测,具体时间根据各生产基地起参时间确定。
  2.7农产品包装物专项监测 继续开展农产品包装物质量安全状况监测。以我省包装基础较好的优势农产品大米为切入点,开展包装物污染状况监测。
  3.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常态化监测工作
  在我省优势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测,监测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确保我省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优势。监测重点为水稻、玉米、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花生、西甜瓜、食用菌、人参、苹果梨、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首批在2011年建立30个常态化监测点,进行生产基地环境调查,开展土壤、大气、灌溉用水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通过常态化监测工作的逐渐展开,逐年扩大试点,争取3~5年时间,在全省实现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常态监测全覆盖。
  4.农产品应急监测
  为应对类似2010年“海南豇豆”事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情况的发生,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监测机构要密切注意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和监测动态,一旦有需要,立即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监测,查清、消除风险隐患,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确保消费安全。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7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