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和跨境电商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平移或者复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本身的特征和学习者的主体需求,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评价手段有针对性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保证。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138-03
  引言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商务类英语人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多所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增设了《跨境电商》课程。因此,跨境电商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新增长点。然而,对于跨境电商,众多教师和学生都存在误解。因此,许多高校在《跨境电商》课堂上以最片面的方式理解和组织课堂。造成的问题如下:很多人提起跨境电商,认为就是开淘宝店而已,对该门课程的维度认识单一;学生在理论授课环节感到枯燥,同时由于网店基本操作技能简单易掌握,在实践授课环节,缺乏效能感,依然感到枯燥。结果,《跨境电商》课程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创业热情,这与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性本质产生矛盾。因此,如何培养跨境电商创新人才成为困扰教师的大问题。本研究聚焦于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问题,重点阐述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创新人才的界定
  文秋芳(2002)提及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时将创新的概念切分为三个层面,即“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她认为,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好奇心”,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1]。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被束缚得死死的,只追求标准答案,不敢质疑权威,不敢提出见解,怕出错,怕丢脸。这与创新的特征是不沾边的。其次,创新型人才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与人沟通、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为实践、在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牢牢掌握书本知识,更要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复制前人的经验。最后,创新型人才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对抗挫折和风险的信心,要积极向上、开朗阳光。这是传统教育中常常忽略的部分。王立非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本质上属于英语专业[2]。因此,要谈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的内涵与上述概念基本相同。
  基于这个解释,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同样需要三个层面的要求。首先是实践能力,即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店铺管理和运营的能力。这是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是从书本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跨越。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生能够掌握贸易和营销知识、了解地域文化差異,并根据差异制定相应的营销措施、解决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由于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解决问题不仅需要以原有知识储备为基础,也需要有应变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然而最高级别的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洞察和捕捉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开发新产品,或者在同类产品中开发不同的营销方法。作为互联网产业的一个分支,跨境电商从诞生就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淘宝、京东、唯品会都是因创新而成功的案例。在这三类创新中,都需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有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二、《跨境电商》课程内容的创新
  由于《跨境电商》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刚起步,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开店所需的基本技能,知道如何上传产品、如何美化图片、如何包装包裹等技能性知识。当本科院校开设同名课程时,未考虑到学生水平和需求的变化,对该课程的培养模式只进行了简单的平移,问题便很快凸显出来。首先,本科院校的学生发现只用半个月不到就能熟练获得这些技能性知识,不具备挑战性。其次,本科院校的学生不满足于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他们需要更多的上升空间。再次,虽然目前跨境电商行业对基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但是这类人才的培养历时较短、难度较小,从长远来看,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短缺才是最致命的。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课程本身为出发点,对《跨境电商》课程的内容做进一步探讨。
  (一)需求指导下教学内容的创新
  作为一门时代性较强的课程,《跨境电商》的授课内容尤其是实践授课环节的内容与现实需求紧密衔接。
  根据国内最大电商公司阿里巴巴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的分层解读,跨境电商行业需要三个级别,即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人才。初级岗位需要的能力包括用外语进行客户服务和沟通、能够拍摄“合适的产品图片”并进行美观设计,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上传、发布产品”并进行有效的产品推广;中级岗位需要的能力包括“运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结算”能力;而高级岗位需要的是“熟悉跨境电商前沿理论,能够从战略上洞察和把握电商特点和规律”的“前瞻性”“引领”型人才[3]。从岗位需求来看,中级和高级岗位面向的群体正是具有较高学历、拥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从各个角度考虑,本科生都比高职高专学生更有可能担当此重任。
  而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入跨境电商行业之后不能满足于被用人单位安排在初级岗位。他们在短短数天内就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部分学生甚至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做到全公司业绩最佳,并因此失去了兴趣。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课程内容维度的更新
  目前,许多人对该课程的内容存在误解,将《跨境电商》课程理解为狭义的“开淘宝店铺”。许多学校将注册审核、图片拍摄、图片美化、产品上传、店铺管理、客服沟通等作为教学的核心,“未涉及到专门的完整的跨境电商知识体系”[4]。通过分析在全国各高校调研的情况,可以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浙江一家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跨境电商课程直接命名为《跨境电商之速卖通》(又名《第三方国际平台操作实务》)。从课程名称来看,该校的课程以阿里巴巴的速卖通平台为授课重点,主要关注怎样进行平台开店及相关操作。从课程内容来看,主要围绕“平台选品、定价、上传与发布产品、产品推广、店铺营销、寻找买家或者买家找上门来,询价处理、接收咨询、报价、客户和订单管理等”方面组织教学。重庆一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跨境电商课程内容与此类似。   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直接催生了这种授课现状。业内人士对跨境电商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了专访,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存在极大的需求缺口,岗位主要涉及是网店运营、营销、视觉美工等,他们希望应聘人员最好具备一年的相关工作经验,能够从事产品上传、发布、推广和营销等工作。一般而言,“这些工作都是由店老板做的。”稍有经验的店员都自己开了店,造成了此类人才的短缺。在此导向下,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就出现了以培养操作技能为导向的情况。
  培养创新人才意味着扩充课程内容的维度,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技能部分、综合知识运用部分和整体提升部分。第一维度的内容就是目前课程中主要涵盖的内容,重点讲授开店流程和开店实务,目标是向企業输送招来即用的店铺运营人才。第二个维度的内容包含对店铺运营过程中方案进行优化、对出现的纠纷进行解决、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等。该维度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贸易、营销和跨文化沟通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维度的内容是指激发学生对行业整体特征和规律的熟悉和把握,培养学生敏锐的嗅觉,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每个单元、每个环节的内容都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剥离,抽取出三个维度的内容和问题,并设置相应的活动保证学生能够从三个维度学有所获。
  三、《跨境电商》教学手段的更新
  教学内容的掌握要靠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保证。而教学手段要靠教师来实现。教师作为“课堂实施者”,作用非同小可,甚至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因此,想要实现跨境电商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实现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确立。外语教师要抛却彩排授课的观念,应确立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突发情况的观念,要善于提问题,同时也善于接受学生的挑战。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克服“能力赤字”[5]。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论能力,关注国际和国内前沿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状况,了解学情,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难度,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由于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首先保证学生打好基本功,相关课程如《开店实务》等第一步骤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其目的在于将抽象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有一个初步理解。由于该部分内容实践性强,难度不大,将在顶岗实习环节进一步强化。由于用人单位目前面临巨大的初级岗位用人空缺,所以这个环节也是产学融合最为紧密的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到两周学会并熟练运用这些操作技能,然而效能感却并不持久。对于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商务英语本科生来说,纯技能性岗位无法长期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二个步骤为综合运用环节,培养学生的鉴别、怀疑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学》《国际营销学》《单证操作》《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贸易》等课程内容以小组活动、小组互评等方式被唤起并强化。第三个步骤为创新意识提升环节,主要采用教师反馈、学生自我反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整个行业的思考,该部分主要以各大电商企业或者平台的发展故事作为素材,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每个电商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采取的自救措施。
  产学融合、小组活动和自我反思三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逐级推进,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职业需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是个性化培养的保证,也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在吸收和接纳,更重要的是,要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和创新。
  四、《跨境电商》评价方式的更新
  原有的评价方式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评价指标相对单一,主要看学生能否完成规定的相关开店操作以及顶岗实习单位的评价。这样的做法过于笼统。原因在于,虽然实践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强调实践技能的提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途径,但是当所实践的内容只占整个行业的一小部分时,用衡量实践能力来评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比较片面和唐突。对课程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建立在了解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了解行业整体特征和需求的基础上的。跨境电商的创新性特征决定了《跨境电商》课程评估方式需灵活、多样,体现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
  基于对课程内容维度的扩充以及对应的教学手段的变化,《跨境电商》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第一维度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初步的产学融合,培养学生的网店运营技能,因此,评价方式就是检验学生能否进行图片处理、产品上传、产品命名、产品定价等相关操作。第二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贸易、营销和跨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自我诊断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依据是根据具体问题提供的措施、方案和陈述,每个评价主体需要对自己的打分给出依据,比例为4∶3∶3。第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整个行业和环境做出宏观思考,该部分的评价方式及各方权重与第二部分相同。
  依据内容维度确立课程目标,再确定相应的评价方式,这种做法保证了教学实施过程中教与学保持一对一的线性关系。对应于各个教学环节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保证了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督促。三个维度的权重比例为4∶4∶2。
  结束语
  跨境电商因为其实践性强、门槛低等特点受到高校的关注,成为高校在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与社会对接的重要领域。然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应用型人才不等于完全抛弃理论知识,不等于完全转型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充分了解行业背景、充分调查学生情况、充分关注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需要了解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只有综合考察以上所有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方案,才能培养出符合本校实际的专业人才。
  跨境电商与互联网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其本质特征为创新性。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跨境电商》课程本身的特点,也需要考虑该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锚定或者衔接作用,更需要考虑行业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整体上呈线性推进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产学融合、小组活动、自我反思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2]邵珊珊.办好商务英语专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专访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王立非教授[J].外语教学,2018,39(6).
  [3]柯丽敏,洪方仁.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7:187—188.
  [4]翁淑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以厦门为例[J].电子商务,2016(12).
  [5]孙有中,张虹,张莲.《国标》视野下外语类教师的专业能力框架[J].中国外语,2018,15(2).
  (责任编辑:刘东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