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学法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歌国度,诗词教学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吟诵、吟诵教学的实施背景、实施策略以及影响作用四个方面分析吟诵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取向。
【关键词】吟诵教学法;古典诗;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3-0073-01
【本文著录格式】张金秀,张雨萍.吟诵教学法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20,19(03):73,75.
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吟,呻也”,呻吟意义相近,只是声音的缓急程度不同。其次,“诵,讽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这里,诵讽作为学习方法,意义相近,方法不同。根据《汉语大辞典》,“吟”指“声调抑扬地念”,“诵”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吟诵作为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与念、唱不同。陈琴教授认为,依着诗词固有的音律,循着一定的调式“唱”出来,就是吟诵。
吟诵与吟诵教学传统源远流长,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李泽厚指出吟诵最初起源于巫术礼仪,“最初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和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是合一的”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吟诵起源于劳动号子,因为文学最先出现与发展的是口头文学中的上古歌谣,其中最早的又是劳动号子,正所谓“劳者歌其事”,接着才是唱词。劳动号子有声音有节奏,其词却无多大意义,但后出现的唱词意义却逐渐丰富。人们在生活中“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因此诗也可以吟诵,所谓“诵诗三百,歌诗三百”。从文人生活来看,基本上所有的文人都会吟诵,尼采指出“古代抒情诗中最重要的现象是抒情诗人和音乐家的一体化”,诗人有的会特意在家里养歌伎歌唱自己的诗作,比如白居易的家姬樊素和小蛮;有的则直接拿到青楼去请歌伎传唱,比如柳永。此外,“诗罢能吟不复听”(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难教一日不吟诗”(杜荀鹤)、“吟诗作赋北窗里”(李白)、“一吟双泪流”(贾岛)等等,这些无不体现诗歌吟诵。从文化传承来看,古代教学非常注重平仄,注重吟诵。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号召下,现代教学也逐渐引入吟诵。此外,现代日常生活中也逐渐引入吟诵,如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和学习强国APP,其提倡通过吟诵品味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吟诵与吟诵教学历史悠久,但其实是深受课标、教材与教学等影响。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段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尽管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但其要求给吟诵教学奠定了基础。此外,教材也导向着吟诵教学,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单元的单元目标中提到:“要注意反复吟咏。”(P13)其中,《诗经》选文两首,根据孔子的歌三百,可见可以吟诵;屈原的《离骚》,根据解题注释,“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有人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由此可见,也可以吟诵。必修三第二单元古诗选文中,唐宣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根据《琵琶行》序言最后一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P13)可知,既然作者作歌相送,可见本文也是可以吟诵的。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也提到:“欣赏时要反复吟咏。”(P33)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也有多篇选文涉及吟诵,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提到要“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40),其中编者也特意谈到吟诵方法,比如李煜的《虞美人》,编者还直接在课后配上了乐谱(P48)。此外,还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了,前者一个“吟”字,值得深究;后者一句“与君歌一曲”,可以吟诵。因此,根据编者意图和古诗特点,我们很有必要在高中古诗中引入吟诵教学。并且针对一贯枯燥的古文诗词课堂,老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转变教学方法,这也给吟诵教学提供了契机。
吟诵共有三个阶段,吟诵的初级要求,首先要平长仄短,陈琴老师总结为吟诵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其次是依字行腔,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依情而定,随时在飘动,最后是情通古人,自成曲调。以第一篇古诗选文《氓》为例,在学生把握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先和学生一起标明平仄与曲调(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叹词用“∽”表示曲调的回环,两个平声在一起时,逻辑字音拖长,所以用“- —”区别表示),如“及尔偕老……亦已焉哉!”的平仄可标为: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曲调可标为:— |— |,||||。— —||,— —||。||—|,—|||。||||,|— — |。|||—,||— ∽。然后学生结合《氓》的音乐性与韵律,把情感融入诗中,尝试自主吟诵,自成曲调。
吟诵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吟诵教学以诵显情、以诵动情、以情引诵,其包含的句读、格律、音律、结构、修辞等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等多元智能。教师使用吟诵教学还能够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作品的深层结构,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体验和领悟。薛法根在《为言语智能而教》里指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即解放人的创造力。”吟诵教学通过教师吟诵感染、教师引导,能够解放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自成曲调。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吟诵便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吟诵教学让学生反复吟诵优秀古诗,不仅能够促使教学的解放,让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教学活动,而且对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并且理解得深。此外,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吟诵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其核心素养。
吟诵教学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从学生角度来讲,教学要遵循可接受性原则,现代中小学以识字拼音教学为主,古文训诂平仄教学少。然而吟诵教学涉及平仄,所以在高中进行吟诵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以其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學生理解掌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难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从教师角度讲,很多教师本身不会吟诵,所以吟诵教学难以进行。此外,从吟诵教学本身来讲,吟诵教学多适用于有音韵美的诗歌散文,不适合大众文本,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吟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单是教方法就很费时,所以对于学业课业任务较重的高中学生来说,在升学考试面前,吟诵教学显得有点不合适宜。面临如此多的挑战,吟诵教学是否会普遍推行实施还有待观望,同时,如何有效实施吟诵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吟诵法诵读经典,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是吟诵教学的价值所在。但吟诵教学不应该简单地教学生吟诵什么,而应该教学生怎么吟诵。所以在日后实施吟诵教学时,我们应该回归“个性解读”,注意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问题化。因为学生的言语智能生长于特定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所以吟诵内容应具有情境性,其教学设计应从语境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境、情境中学习吟诵,并且诵出形象,诵出情感,诵出韵味与个性,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自觉运用吟诵传承经典。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