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制定具体的、可操作、可衡量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建设产业学院的必要保证。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应遵循激励为主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结果导向原则、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应分产业学院体系构建、考核因素确定、比重确定、考核确定四个步骤进行,主要考核因素为战略吻合度、资源共享度、过程融合度、成果认可度、社会贡献度、协同创新度六个方面,各因素的考核权重可根据产业学院建设的不同阶段做适当调整。
[关键词]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因素分析法
[作者简介]吴新燕(1967- ),女,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席海涛(1967-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常州大学硕士生导师;顾正刚(1963- ),男,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高职‘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SJG0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3-0027-07
近年来,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良好载体,越来越受到校企双方的青睐。产业学院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合作方所需就是专业教学所向、合作方所有就是专业教学所用”①的共识,实现产教同频共振,缩短供需落差和学用落差,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产业学院这一高职教育新模式虽于2006年前后即已出现,但在近年才日益受到重视,其理论和实践尚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由于制度体系构建尚不完善,使得产业学院建设仍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尤其是绩效考核体系的缺失,更容易导致产业学院建设处于无约束的“自由生长”状态,制定具体的、可操作、可衡量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建设产业学院的必要保证。但是,目前有关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文献鲜有付梓。本文试图借助本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际经验,对产业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及实施原则进行阐述,并利用因素分析法对考核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设计合理的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产业学院制定绩效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绩效考核是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产业学院而言,绩效考核体系起着重要的“指挥棒”“对照镜”“加油站”的作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应超前于产业学院建设的步伐,或至少与产业学院建设同步进行。
(一)绩效考核体系是产业学院发展的方向指南
绩效考核体系是最能体现和诠释产业学院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它把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进行逐段分解和分类细化,以便进行过程化管理。它规定产业学院要向哪个方向发展、该做哪些事、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好,并用纲领性的文件加以明确,以保证各项战略目标能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因此,绩效考核体系能在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要求等方面为产业学院发展指明方向,是产业学院实现既定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绩效考核体系是产业学院建设成效的衡量准绳
产业学院投入和产出是否匹配、各项工作开展得怎样、有没有按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推进,可以对照绩效考核体系标准进行检验和衡量。此外,借助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对产业学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绩效对比,使各产业学院更清楚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而对工作的优劣情况做出评判,并依此标准奖优罚劣,能更好地激发各层面建设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绩效考核体系是产业学院建设的改进参照
绩效考核体系是产业学院进行建设情况自检的“对照镜”。如果产业学院的发展偏离了既定的发展方向,或与考核目标相距甚远,一方面,可以敦促产业学院反思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有无问题,冷静剖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可以重新审视战略目标和考核体系本身有没有问题,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二、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產业学院建设的参与方多、合作面广,而且部分成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因此在其绩效考核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激励为主原则
产业学院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外部政策、环境等的影响,还会受到产教双方自身经验、资源等方面的很多制约,需要产教双方全力投入,积极创新,而且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往往不会立即见效。因此,在设计考核体系时,应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以激励为主,惩戒为辅。对产业学院的考核,可在各二级学院的常规工作之外进行专项考核,以充分激发各二级学院主导建设产业学院的积极性。
(二)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产业学院主要由学校和企业(或政府部门和其他科研机构)共同构建,实际的参与方还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其他高校和企业等,利益诉求方还包括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企业成员、教师及产业学院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学生、教师和用人企业,以及间接受益者——社会、家庭等。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具有差异性和矛盾冲突性,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同时要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设置较为全面的考核标准。
(三)结果导向原则
产业学院的考核应该兼顾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但考虑到有些二级单位可能采取重形式、轻实际成效的方法,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对校企资源进行简单叠加,没有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进行紧密对接,并找准产业转型和高职院校自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突破口进行深度创新,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成效。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在设计考核体系时,应更注重对办学成效的考核,以促进合作方以把产教深度融合落到实处。
(四)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果有些是显性的、可以量化的,如合作编制的教材、横纵向课题经费到账额等,有些是隐性的、不能完全量化的,如师资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经济和产业的促进作用等,有些会在短期内显效,有些会到中长期后才能显示出结果。因此,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成果,并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相结合,以学生、學校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作为最终目标。
三、产业学院考核体系应包含的因素和比重分析
受产业学院建设的综合性、动态性及其成果的不完全显现性的影响,用完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较为困难,只能借助经验和已有的对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的认识,采用因素分析法,把反映产业学院建设性质、状态、特点等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能够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设定因素的比重,进而构建整个考核体系。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具体可分四步走:一是界定产业学院生态系统,二是确定产业学院考核因素,三是确定各产业因素的比例,四是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框架。
(一)界定产业学院生态系统
要制定产业学院的考核体系,首先要确定产业学院生态系统的构成,即产业学院生态系统内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产业学院生态系统可分为三大部分:系统主体、系统功能和系统环境。系统主体又包括建设主体、参与主体、受惠主体、评价主体四个方面。建设主体是指产业学院建设的发起者(即参与签订产业学院成立协议的各方),主要是学校和企业,有的产业学院也有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等三方或多方共同设立;参与主体指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共同发挥作用的主体,包括行业协会、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参与项目合作的其他高校、科研单位、乡镇或社区等;受惠主体的核心层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校、共建企业、用人单位,扩散层包括家庭、社区、社会等;系统功能包括管理、育人、科研、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系统环境包括系统内环境和系统外环境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两大部分。系统内物理环境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园及企业环境建设等,系统外物理环境指地区产业布局、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人文环境主要指体制、机制、政府政策或法制调控、区域文化意识等,如图1所示。
(二)确定产业学院绩效考核因素
确定产业学院的考核因素,就是要在以上产业学院生态系统构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主体、系统功能、系统环境之间进行融合创新的理念、行为和效果,主要分以下六个因素:
1.战略吻合度。战略吻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产业学院的建设方向与建设环境相吻合,即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的产业规划,产业学院所服务的产业链是国家或地区积极倡导的重点发展产业,产业学院建设对国家和地区产业战略的实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二是产业学院的建设主体之间相吻合,产教双方或与其他参与者之间有相同的发展理念,并且在管理方式、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规格等各方面能达成一致,体现区域创新的需要。
2.资源共享度。资源共享度是指产业学院建设主体和参与主体之间在各种资源方面共享的程度,具体包括校企共用育人标准,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享技术与设备,共建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图书资源、教学资源库等资源,双方能分享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能搭建大平台,形成政行企校常态化对话制度。产业学院应邀请更多的参与主体加入共建,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
3.过程融合度。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核心环节,共同完成育人过程各环节的任务,共同打造更优管理制度和教学科研环境,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具体说来,共同育人就是校企共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教材开发,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共同组织课程教学和考核;共同建设环境就是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并面向社会开放,此外还应为行业内的企业或所在地方提供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等服务。
4.成果认可度。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果分成四部分:一是人才成果,包括学校的学生、教师队伍和企业管理人员或员工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二是技术知识成果,包括各项专利、技术革新、论文专著、横纵向项目等教科研成果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三是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果,包括横、纵向项目到账经费,帮助企业实现的经济利益提升等方面;四是管理成果,即在产业学院体制机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5.社会贡献度。产业学院建设要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和完善,形成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对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进行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创业,对家庭、社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社会贡献度主要包括因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对未来社会做出的正向贡献,以及各参与主体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正向推动作用等。
6.协同创新度。产业学院建设并非产教双方人员或资产的简单叠加,要产生校企“1+1>2”的效果,必须彻底打破学校原来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方式,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面向产业进行人才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包括进行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合作形式、培养模式、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社会服务方法等的深度革新。
(三)各因素所占的比重
确定了考核体系包含的主要因素之后,还要确定各因素在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即明确各因素的重要性。把以上五大因素进行简单分类,又可以分成三部分:准备因素(主要是战略吻合度)、过程因素(包括资源共享度和过程融合度)、结果因素(包括成果美誉度+协同创新度),如下页图2所示。
根据结果导向原则,应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而且更注重结果。因此,在权重分配上,建设成效因素(包括成果认可度+协同创新度)应占到权重的45%左右,其中成果认可度占比25%左右,社会贡献度占比20%左右。协同创新度并不在考核表中独立列出,而应分散到战略吻合度、资源共享度、过程融合度、成果认可度、社会贡献度五个部分,对整个过程的协同创新度进行考核。其余战略吻合度、资源共享度、过程融合度三个因素共占比55%,比较重要的是整个合作过程的融合,因此过程融合度应占总比重的25%左右,战略吻合度、资源共享度各占15%左右。 (四)考核体系框架构建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的初步框架见表1。表中各因素的比例仅供参考,具体可参照各产业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
四、产业学院考核体系建设中值得探讨的其他问题
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和实施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设计完整的考核体系,还要制订周密的计划,提供充分的实施保障。
首先,应设置考核机构。可由产业学院建设主体——产教双方或多方发起人共同组建考核委员会,专门负责考核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同时,建立台账,委派专人对产业学院内部的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统计,为期末考核做好数据与事实的积累。期末考核时,最好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认证,以便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其次,应确定合理的考核周期。由于产业学院建设的部分成果难以立刻呈现,考核周期以3年为一个周期比较合适。考虑到学校或企业的年度考核,也可对部分可量化的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和滚动考核,以便阶段性地发現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产业学院的长效发展,还应该制订中长期计划,以3~5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人才培养成果和企业、学校的共同发展情况的跟踪考核。此外,还应注重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在制定考核体系前,要对产业学院主体因素、功能因素和环境因素及同类院校的考核方案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学院内部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的多次研讨,确定考核体系;把考核体系和标准对各合作方进行公布,以便大家明确考核的要求;期末还应该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并根据PDCA循环不断优化发展规划和考核方案。
[注释]
①陈国龙,林清泉,孙国璋.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8(1):45.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余丰民.我国行业学院研究10年的热点与思考——基于CNKI来源期刊的文献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9(5):87-93.
[2]管连,包雨,梁建花,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ISO9001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9(5):42-47.
[3]孙伯璋,龚森.产业学院:从形态到灵魂重塑的转型发展[J].教育评论,2016(12):14-17.
[4]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3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