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主题整体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贯彻实施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受到高度关注,本文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投掷单元整体教学设为例,科学诠释了投掷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涵,详述了初中投掷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环节,旨在通过结构化的单元整体设计与重构,使教学高效,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初中  投掷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  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180-02
  1  投掷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涵
  “投掷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对投掷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与安排。它要求教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投掷单元教材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发现与提取出投掷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确定基于当下学生最近发展区与本单元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切实需要的教学目标、内容,突破与改变原有单元教材編排组合与教学结构、次序,创造性地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
  2  投掷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2.1 认真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独特地位和价值
  投掷是人的自然和基本活动方式之一,投掷运动是由这些自然动作方式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也是田径教学的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既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是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的需要。通过各种投掷物的投掷练习,发展上下肢的力量和腰背力量以及全身协调用力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开朗的心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2 精准分析学情,洞察学生现有水平和实态
  从投掷知识与技能储备的角度来看,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投掷项目,比如投掷轻物、垒球、实心球等,对投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具备初步的投掷能力,但投掷技术不稳定、不成熟,力量薄弱。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协调能力好,反应速度快,具有展示运动能力和自我力量的强烈的欲望,容易接受新动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老师指导,积极地参与、完成各项活动,学习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竞争、合作意识与分组竞赛活动能力。
  2.3 重行建构内容整体设定单元教学内容
  如何在目标引领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充,是投掷单元教学内容设定的首要问题。基于单元核心教学价值的发现与重点教学内容的选取,整体化、结构化地设计了本单元具体教学的课时内容。
  2.3.1 逻辑互联纵向延伸
  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的课程内容。高度关注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可以有效规避不同学段、年级之间、前后课之间产生相互割裂的现象点,而且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逻辑性。
  (1)去除反复条例清晰。
  以往体育教学课,多数在制定单元计划时,只笼统的讲授技能方面的知识,而且技能内容重复化。因此产生单元内容制定中的相互不搭配问题,放眼我们现在的体育课,相同相近的教学内容在每个学段都在重复学习着:小学、初中教授田径类、球类(篮、足、排等)、体操类、武术类等从小学、初中就开始接触、学习,到了高中、高职、大中院校,依旧简单重复这些内容。具体到某一项,比如,蹲踞式跳远教学,现实就是无论你把这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几学时,体育教师在进行该项教学时,依然会从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几个环节来一一进行分解教学。这种单元教学计划简单化、机械化、重复化问题非常鲜明。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单元教学计划进行顶层设计,为此,在对初中投掷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应力求做到框架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地把整个初中阶段的投掷教学内容设置为水平单元目标、年级单元目标、学期单元目标、学习内容、课时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等进行教学。整体条理清晰,使学生目标明确、兴趣盎然的带着学习任务完整地参与到每个学习环节,从而强化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进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投掷水平,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形成。
  (2)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为了改变以往那种反复低效教学状况,教师在进行投掷单元整体设计时,按照掌握投掷技术技能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在目标的引领下,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投掷意识和能力。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构,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七年级主要学习“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八年级主要学习“四步助跑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九年级主要学习“原地侧向垫步或滑步推铅球”。在此统领下,有效、有序地生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每个年级分别有6个学习内容,分6个课时完成。设计初衷是希望七年级学生通过系统的投掷单元学习,投掷能力和力量素质定会得到很好发展,那么,到了八年级的实心球教学,可根据学生在七年级所学的基础技能,结合各类比赛有序进行教学,到了九年级可以再上一个台阶,步入推铅球的学习,进一步突出其层层递进的特点。
  2.3.2 多元融合横向扩充
  整体设计投掷单元教学时,横向组织教学内容。什么是横向组织?它是指打破学科和传统知识体系的界限,连接各种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有机会更好地连接各种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之间最相关的问题。   (1)理论补充学科综合。
  教师在投掷单元教学中特设了“理论小知识”这一环节,融合物理、数学、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教师通过言语、PPT、视频向学生诠释物理学科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从而让学生明白投掷时用力蹬地的重要性;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让学生知晓力的传递原理,从而使学生们明了在投掷时,用力蹬地后力量会通过关节依次传递,由腿传递到腰部、肩部、手臂,从而懂得腿用力蹬地、支撑的必要性;运用数学中二次函数抛物线原理,让学生们明白投掷的角度、速度都会直接影响抛物线开口的大小,最终影响投的远度,从而使学生们在投掷时更加关注自己出手的速度、角度,关注投掷物运动的轨迹等;这种一改以往封闭、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运用科学的理论、生动的讲解、形象的示范来使学生在了解相关科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投掷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就是多学科融合,横向拓展教学内容带来的效果。
  (2)游戏穿插合作共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投掷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在每个教学内容中都安排了针对性、拓展性游戏环节,并恰到好處地把所学的内容带到游戏里进行比赛,旨在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发现同学间存在的错误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设定“看谁投的准”“看谁投了高”“看谁投了快”“看谁投了远”等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反思出手的位置、角度、高度、速度对远度有什么影响?在“看谁过了快”游戏环节中,学生会反思为什么有的同学背弓打了那么好从而过桥速度那么快?不经意间提高了学生自觉改进动作的意识。
  2.4 合理设置课时,有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投掷单元教学课时数直接影响投掷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分配投掷单元课时数时,要充分依据学期教学计划与学期教学目标和学情,合理设置单元课时数,分别给3个年级都安排了6个课时,并根据单元课时数的设置合理分配重难点与教学内容。3个年级6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如下。七年级:轻器械的投掷(纸球、垒球);各种姿势的推、掷、抛实心球(胯下前、后抛、侧面、正面);学习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复习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改进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考查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八年级:学习原地正面推实心球;学习原地侧向推实心球;复习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两步助跑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四步助跑双头头上前抛实心球;考察四步助跑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九年级:复习原地正面和侧向推实心球;学习原地正面推铅球;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学习侧向垫步推铅球;尝试侧向滑步推铅球;考核原地侧向推铅球。
  2.5 科学设计流程,合理规划单元教学板块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说过:“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为此我们把投掷单元的教学流程设置为这几个板块: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其核心是“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学重点”。因为只有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才能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选择教学策略、拟定教学任务、遴选教学评价等。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读懂《标准》、吃透教材、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准确定位投掷单元的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投掷教材的价值分析和学情分析,遴选具体、精确的行为动词陈述目标。同时,为了使三维目标互联互通不孤立,在陈述目标时,我们科学的整合、提炼几个维度,使目标非常精炼而不失具体、可操作性强,把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潜入到教学任务中。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易化难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  结语
  在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贯彻实施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它体现了《标准》的结构性、系统性、科学性,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投身其中潜心研究、大胆实践,最终能精准把握单元主题,设计出既能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整体性、系统性,又能体现学生认知的建构性的科学合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使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1] 吕世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 舒盛芳,高学民.体育教学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7.
  [3] 赵小泽.浅谈体育教学设计[J].知识经济,2013(13):1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3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