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02年,为了全面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发行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该《纲要》强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终身教育”为教学理念,针对所有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体育教学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弥补以往单调的体育课内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充分满足不同水平与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几大方面着手,对大学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  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038-02
  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它一方面体现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编制与开展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大学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两大部分,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核心目标,都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由于不同的高校间的发展情况、教学资源、师生情况、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高校在制定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本校的体育教学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出适宜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因此,在制定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时,应该围绕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以及综合发展目标几大方面入手。其中,知识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习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知识、损伤防护知识以及体育文化知识等;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至少2项体育运动技能,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来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自己良好的体育精神;综合能力发展目标在于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以使学生能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
  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它是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在网上选课。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体育选项课,前提是每一个选项课都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对于课内体育教学而言,在大一的上学期,学校可以开设体育必修课,主要包括田径运动,以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进行有效锻炼,从而为之后的体育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在大一下学期与大二上学期,可以设置体育选修课,主要包括足球运动、篮球运动、体育舞蹈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一个体育运动项目,以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学校可以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设置在大一与大二时期,主要包括体育运动基本理论与相关保健知识,并将这些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相结合,从而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而言,主要包括课外运动训练、体育运动比赛等内容。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高校在设置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时,除了可以设置能够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的足球运动与篮球运动等项目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益智性的体育项目,如围棋、象棋等,同時也可以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或者成立体育项目兴趣小组。体育运动比赛主要包括校内比赛与校外比赛,学校除了经常组织各种校内体育竞赛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校外体育竞赛,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在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课内体育教学设计中,仍然可以采用班级的形式进行教学,并由体育教师对整个班级进行统一的教学与管理,以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校可以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也可以成立体育项目兴趣小组。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内体育教学活动的延伸,能够有效弥补课内体育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学生通过课内体育教学活动学习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发展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当教师通过单项体育俱乐部这一形式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足够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另外,体育社团也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体育教师在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引导体育社团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活动,争取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同时还应该依托体育社团与学生委员会开展各种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从而营造出浓烈的体育文化氛围。
  4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在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除了需要对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外,还应该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于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比赛等的参与度,并为其分配不同的比例,然后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体系中。关于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两大方面,具体来说,包括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体育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状况、体育学习态度、出勤率等方面,并对这些情况分配不同的分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关于评价方法,应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的评价,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评价,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另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并结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等,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体育理论知识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习惯的形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参考文献
  [1]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3-77.
  [2] 戴霞,谢戴西,秦春波,等.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以深圳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15(6):75-79.
  [3] 练光祥.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探索——大学体育网球选项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75-77.
  [4] 李国锋,张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江汉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42-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3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