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课内外一体化”视阈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学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同时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慢慢形成了一种相对开放的教育模式。由于世界各国开始建设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使得我国的大学生能够与不同国家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以及经验讨论,学习国外一些名校的教育战略与规划,将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提升学生综合的素质。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开始被国际高校所接受以及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教育,并且在对现有的体育教学进行研究时,还发现了我国当前为学生所设立的体育课程很难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将课内外一体化下大学生的体育课程作为目前发展的首要对象。
  关键词:探析  课内外整体化  视阈  大学体育  改革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a)-0112-02
  在体育课程中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教育部在2002年首次提出的,我国各个高校也对该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响应,并付出实际的行动,通过不断地探索与钻研来积累相关经验,尽可能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完善,确保在校学生在实现规定的体育活动时,还能够充分享受运动的过程。对于体育课程而言,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不只是实现了我国课程、教育、学习以及时代观念的巨大转变,同时还实现了学生的专业课与体育课协调互助、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1  大学的体育课程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1.1 大学的体育课程在国外发展的现状
  在第二次的世界战争结束之后,整个世界兴起了一股教育全面改革的浪潮。美国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超级大国,自然不甘示弱,开始对传统军国主义观念进行转变,提高了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关注程度,开始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进行深化,将经验主义以及实用主义作为主流思想进行大肆宣扬。而其中最重要的体育生活化,则要求学生将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把社区的体育活动与校内设立的体育课程进行充分的结合,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将校内的体育课程作为主导者,将社区以及俱乐部的体育活动作为其辅导者,形成一种协调互助、共同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之后,美国高校的体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同时由于体育生活化的原因,美国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往往能够轻松取得优异成绩。除此之外,日本也十分注重体育课程的改革。早在20世纪,日本的教育部门便开始制定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练习要保持足够高的重视,同时还将体操以及保健理论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将其他体育活动作为专业选修课,不予以硬性的规定,可以凭借个人意愿自由挑选。相比于上述两个国家而言,前苏联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直接,其直接将体育课程放入高校教学的重点目标中,要求学校把学生的体育课程作为课程安排的核心,直接向学生讲述生活化的体育,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体育锻炼。在校的大学生能够从规定出的几套大纲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确保自己能够在经过一学期的体育锻炼后取得理想的成绩。
  通过对上述几个国家大学体育课程生活化状况的阐述,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国际上的顶尖大学已经开始了对体育课程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并且在体育课程实现人性化、细致化、特色化、国际化已经成为未来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大学的体育课程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我国体育在近代受到来自多个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其发展较为缓慢,直至解放之后才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然而终究还是起步过于落后,与世界顶尖大学之间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体育修养以及能力,教育部将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身体的素质作为发展重点,各个高校也积极响应,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使学生的体质得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旧存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继续努力。
  2  体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基本的内容
  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是以人文本观念的实践,其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学校为基础的校园体育课程教育以及课程外的体育运动。对于体育教育的课内外一体化来说,其强调将学生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础,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导学生,学生被迫进行体育运动的模式,将学生体育锻炼的潜力激发了出来,使学生可以自发地加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与此同时,在课程设计方面同样做出了巨大的改进,以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来使自身对于社会适应以及改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由于课内外一体化是以人文本观念的实践,所以在设计课程方案时一定要注重课程的人性化。在明确规定一些体育课程作为必修的前提下,设立多种类型的体育选修课程,通常是学生在大一时学习规定的必修课程,在大二时自主选择学习一门或多门选修课,这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找到与自己性格以及兴趣相匹配的体育课程。
  3  体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下改革的具体措施
  (1)体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对学生体育教育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人生目标,通过不断的鍛炼,让自己的体育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还促使学生掌握一些有关体育锻炼的最基础的能力,从而做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形成优秀的生活习惯,使自身的体质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他们对于体育运动参与的积极性,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够有一个乐观的态度,从而在未来可以最好、最快地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   (2)体育课程在学校内部的改革。学校在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对体育的教育要站在未来的角度上,在实际教学中讲求高效性,要根据实际教学,让学生在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优化,注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向体育教师传输生活体育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完善自身的引导能力,促使学生思想上的转变,让体育逐渐向着生活化靠拢。除此之外,高校要不定期举行一些有关生活化体育的专题讲座,确保将这种观念牢牢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可以自发加入到学校设立的体育教育活动中去。
  (3)俱乐部以及社区中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程的教育终究只占据其生活的一小部分,大学生还需要参加俱乐部等组织的体育活动。高校可以将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加入到教学进度中去,并将这些与学生的期末成绩相挂钩,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对于课外的俱乐部以及社区活动而言,其都是实现课程内外一体化的关键目标,是学校与生活结合最便捷的方式,其不但可以打破学生运动的空间以及时间限制,还能摆脱场地的束缚,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化体育的优势。在课外的体育教育环节,教师要对其评分机制进行完善,在征求完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见后,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外俱乐部以及社区的教学。对于教师课外的工作绩效而言,可以通过其教学时间决定,将教学评估与课外时间相关联,对于课外教师要给予各方面的优待。
  (4)对于体育课程进行的改革。在当前阶段,不同的大学所采用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有所差异,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体育设施在任何一个体育教学模式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设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各高校一定要重视本校体育课程中的设备建设,保证设施的完整性,不但有助于教师进行体育的教学,同时还能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发生意外。
  4  在“课内外一体化”视阈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1)要对一体化的教学进行严格监控。高校在进行教育是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学校要对课内外一体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将其所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完善相对应的教学制度与课程,对教学资源实现合理的分配,提升任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师应当采用鼓励与强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自发接受学生课外教学,将精力全部投入到课内外一体化中;对于学生,要保证其每天按时完成规定的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督查组,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汇报,使学校能够对监管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加快一体化的进程。
  (2)进一步完善体育的选课制度。对于高校而言,其最少要确保学生掌握两种体育锻炼的方法,有关的部门也要加大对学生偏好的研究力度,从而设立吸引学生的课程。与此同时,对当前的选课体系进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这就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信息管理,对选课系统进一步升级,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3)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当结合自己实际的情况,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以及合理配置,对体育锻炼场所进行科学的建设,开放体育设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没有见过的体育运动,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推动課内外的一体化。
  5  结语
  “课内外一体化”视阈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设立体育课程时要合理,对课程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调节各个部门的关系,让学生们在其中学到实际的东西,使自己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征.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6):132-135.
  [2] 叶冬清,屈子路,祝振军.探析“课内外一体化”视阈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24-125.
  [3] 张勇.大学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1):96-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9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