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探析,提出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观念,明确目标,统一认识;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指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当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升学的压力使中学生的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再加之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从而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心理素质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种状况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为彻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2002年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的不仅是课程体系本身,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必将涉及到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材教法的改革。目前围绕《纲要》所开展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创新、课程结构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创新和课程评价的创新,对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理念必将发挥保障与推进作用,为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必将奠定扎实的基础。
  1、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方法
  据调查,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进展不同步,虽都有改革的举措,但有的学校改革幅度较大,有的学校步子较小,总之都朝着开放式、全方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都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内外一体化,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上开设的内容各不相同,开设有竞技、传统、娱乐、保健类的项目从几个到二十几个不等。
  1、3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一年级开设保健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课,三年级开设俱乐部体育课;有的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俱乐部体育课,三、四年级开设俱乐部选修课;还有的一二年级均采取自由选项,混合编班形式的必修课,三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极少数学校把一个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愿选项编班上课。
  1、4考核与评价方法
  考核与评价方法各校不尽一致,有的学校以体育达标、专项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综合评定;有的依照不同项目分别制定考核标准,考核与运动比赛挂钩;有的学校以体育理论、专项成绩、学习态度、体育达标综合评定;还有的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不纳入体育课成绩,单独计算学分。
  2、 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高校开设的运动项目较多,供学生的选择范围扩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一些普及面广、有一定的专项基础、技术动作相对稳定的项目较受欢迎,男生喜欢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和游泳等激烈的竞争性较强以及运动量较大的项目。而女生则多选择室内的具有趣味的表演性较强,动作较舒缓、强度可自我调节的项目,如羽毛球、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等。然而,由于开设项目的增加,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师资、场地、器材不足,尤其是室内场馆严重不足,制约了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教师在教学中,仍完全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计划组织教学,采用讲解、示范、辅导三部曲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的教法,这样势必造成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学生的“吃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缺乏符合各校自身特点的教材和特色项目。
  3、建议
  3、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统一认识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挖掘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力争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落实到实处,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3、2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自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
  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外出到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的高校参观学习,针对各校在贯彻实施新《纲要》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进行调查访问交流,沟通和探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适应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必将由传统的以传授技术为主的角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的引导者”、“趣味性体育的启发者”、“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者”以及“体育生活化的开拓者”。
  3、3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又要从各校实际出发,因校因地制宜,在个别项目上有所侧重,办出特色,同时还要兼顾场地器材条件,上课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尽快建立适合各校特色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4引入新兴体育项目
  高校要及时引进或选派教师学习进修,开设较多的新兴体育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和娱乐性,满足学生的需要。
  3、5考核与评价
  评价的内容应由单纯的体能和技能评价向智能并重、学习过程与进步幅度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转换;在评价方法上能否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再加上教师的评价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这样的评价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3、6增加体育场馆及运动器材的资金投入
  近年各校体育场馆的改造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离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还要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与大企业合作,争取到较多的资金,加速学校场馆改造扩建,尽快缓解学生对课程设置要求高与场地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3]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
  [4]吕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选课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