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吸引机制的乡村绿道景观营建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内外绿道的发展动态已有多年,绿道衍生出来的乡村绿道目前在国内难以受到重视,空间破碎严重,均质化景观现象普遍,基础设施较差,建设力度不够,难以使游客产生视觉吸引力,导致观赏性和体验舒适性不高。因此,需要广大行业从业人员重视乡村绿道的发展,营建乡村特色的线性景观空间,为广大村民及游客提供良好的乡村游憩环境。以义杭线和佛低线部分路段为例,深入分析现状资源优势,选取沿线重要节点、线性道路、周边水体、植物等典型景观类型,提出相关营建策略,为后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视觉吸引;乡村绿道;景观营建;策略;应用
1 乡村绿道的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的乡村振兴背景大环境下,乡村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环境问题是困扰全球的两大问题之一,首当其冲的是城乡人居环境问题[1],为解决此难题,需深入分析,乡村绿道作为解决途径之一,对协调城乡发展、改善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绿道是指连接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乡村绿道(rural greenway)是在绿道(greenway)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绿色土地网络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管理[2]。随着国内绿道运动的热潮,绿道的应用广泛布局在城市区块。乡村基础设施较差,目前国内研究动态较少,实践案例也为数不多。由于城市人口剧增,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聚集,导致了城市交通、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绿道景观的营建,可以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全域旅游,从某种程度上也可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乡村绿道是对乡村内部、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绿色土地网络进行可持续性的景观设计[3]。
2 视觉吸引机制在乡村绿道的应用意义
2.1 视觉吸引
能够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方式就是视觉吸引。国内理论研究基本停留在视觉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尚未针对风景资源视觉吸引分析进行研究[4];在精品线游览的过程中,游客会被该线性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所吸引,享受视觉美感,但对于质量差的景观空间也会进行排斥,而且印象深刻;随著移步换景的空间变化持续获取的不同景观,会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和视觉冲击,需要视觉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选择并产生有用的信号,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集中处理,并作用于大脑,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方式;相比静态景观,人们往往对动态的事物更感兴趣,更能激发视觉吸引行为的有效产生[4]。
2.2 应用意义
能够刺激游客视觉感官并使之流连忘返的乡村绿道景观,可以极大地加深区域美丽乡村印象,彰显特色;乡村绿道沿线的周边村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的重点区块,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重点设计改造,结合周边分布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特色,进行元素的设计演绎和景观物化,打造景观亮点,一方面可以对当地的特有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乡村景观形象,达到一种磁性的视觉吸引力,使游客能够持续回味,口碑良好;对于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政府的宣传是一方面,亲身体验过的游客们之间口碑相传所形成的指数效应引爆力更大,增加乡村景观知名度,带动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缓解城市旅游人口压力,发展乡村经济,实现城乡联动性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视觉吸引型乡村绿道作为一种新型线性绿色开敞空间,交叉融合形成的绿色网络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基于视觉吸引机制的乡村绿道营建途径
在义杭线和佛低线部分路段的沿线周边,布局着多个村落,如缸窑村、杭畴村、木桥村等,每个村落相对集中分布,连接各个村落的主干道即为此精品线,承载着巨大的人流和交通流量,也是整个村落与外界连接的方式,因此,对于此精品线需要重点打造。但在实地调研义杭线周边村落,如缸窑村、杭畴村等,发现在乡村景观营建的过程中,乡村内部面临绿化场地面积少,人口聚集现象严重,可供施展的景观提升空间较为紧凑,因此在村道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提升为绿道空间,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如现有道路、水塘、植被等景观改造。
3.1 现状资源的有机活化应用
在精品线的整个沿线村落中,归纳总结包括如下3种景观类型:自然资源依托型、传统文化传承型、产业发展型。每个村庄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之上,对精品线进行景观改造提升,给游客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3.1.1 自然资源依托型。在精品线沿线的村落当中,前屋村、杭畴村、杭畴新村等依托良好的河流湖泊水系资源,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自然风光,具有休闲养生的潜力。因此可以在沿线周边运用借景的景观手法,结合现状的地理优势进行开发利用,如水体资源良好的杭畴村(图1为村内池塘现状),水面干净,视野相当开阔,现场考察发现整个自然通风良好,具有优质的季风气候,非常适宜村民在此区块游憩、漫步、交流。可以沿池塘边营建滨水游憩道,同时可设计一些供村民休息的座椅等(图2为营建之后效果)。
对于周边分布山峦的村庄,绿化布局需要以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为主,不可种植大型乔木,在精品线的某个视角位置与山峦的关系是一种通透性景观,可以起到借景的作用,否则会影响景观视线,无法欣赏周边自然景观。
3.1.2 传统文化传承型。对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如缸窑村(图3)、视畴村中的缸窑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等。缸窑村位于整个精品线中部区块,缸窑村的定位为传统文化传承型,缸窑村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村中高卧古老陶器龙窑,有宋朝以来历经千年的陶器生产,雕刻精细严谨大方的十八间堪称古迹。缸窑村拥有义乌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陶窑窑址、独特工艺酿造的陈记老酒、唱响一方的婺剧文化以及便利的交通,可方便通达至市区及周边村镇。缸窑村目前已被评为“全国五星级村落”荣誉称号,因此,精品线靠近缸窑村段的乡村绿道景观营建可以融合缸窑村特有的历史文化,如在精品线的周边营建游憩步道,将历史文化和风景园林的设计要素相结合,如:地面铺装的细节文化演绎、标识性特色景观小品、村落入口驿站景观元素融合历史文化等。 3.1.3 产业发展型。叶前村和木桥村拥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图4),初具产业雏形的有发展潜力的村庄,如叶前村和木桥村区域片植的葡萄种植产业,可以开展亲子采摘活动,创造水果家族独有的卡通形象。设计理念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案例,如日本的熊本县凭靠一只无中生有的熊本熊IP形象,火遍全球,成为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签。因此,良好的视觉吸引力景观可以结合产业进行设计,形成景观视觉敏感聚集,增加游客容量,同时可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3.2 乡村绿道“一村一品”景观营建
在整个精品线营建过程当中,由于布局村庄数量较多,在每个村庄和精品线交接的位置明显,因此,“一村一品”的设计理念油然而生,成为沿线每个村庄入口的视觉焦点,辨识度高,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沿线和村庄人口交界区块的景观小品,进行系列分析;同时构建“窑想千年,乐享田园”主题文化,增加韵味。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图5节点位于前屋村和精品线交接的位置,村里头随处可见的泥墙、砖瓦、木质构架都成了景观元素融进了设计之中,这是一处充满了乡愁,洋溢着乡情的景观。松繁柴茂,秀一场“九里谷山”的风韵,群山连绵,柴烟熠熠,依旧是群山的缩影、柴木的剪影,搭配树枝的缩影,点缀圈圈年轮、斑驳青砖,以此来体现乡村特色,造型古朴。图6位于上胡村和精品线交接的位置,节点设计以焦糖色為基础色调,通过对楷书“糖”字的演绎变形为篆体,集农村木桩、茅草元素于一体,同时融入了传统绞糖工艺的浮雕画像,进一步突出“红糖飘香”的节点主题以及对古法制糖工艺的传承与再现。精品线靠近视畴村人口节点(图7),结合耕牛、马头墙、田垄、水稻等元素组合设计,在视畴村入口处绿地处做一个“田园稻香”景观节点,展现视畴村特有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田园文化,提升该精品线的观赏性和可游性。
整个精品线的两端是重要的景观形象,作为整个乡村绿道的门户,对外连接金华,对内串联整个村落。因此,在上佛路进入义杭线入口的T型交接位置,设计大型景观节点,融合周边山体形态、绞糖工艺、精品线LOGO、村落历史文化等,突出“窑想千年,乐享田园”的主题,增加视觉吸引力(图8、图9为设计方案一和设计方案二)。陈店村分布在精品线的另一端,因此在靠近陈店村的精品线视野可见区块设计陈店驿站,作为游客和村民休息的集散中心,也能达到视觉引爆的效果,功能和景观合二为一(图10)。
精品线不仅仅包括乡村自然景观,还包括沿线村落的聚集。将大量的村落元素与乡村自然景观的风貌进行协调统一,刺激游客视觉感官,形成印象深刻的景观烙印,须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相应理念,此后的详细设计和建设都应遵循这个理念。
4 结语
乡村绿道的发展源于理论研究、项目实践、政府宣传和全民参与。展望未来乡村绿道的营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基于视觉吸引机制的乡村绿道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调整、生态绿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乡村绿道在风景园林界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将会扮演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③与当今昙花一现的城市美化建设不同,基于视觉吸引机制的乡村绿道营建将会成为一种各行各业参与的、持久性愉悦的、深受游客和村民喜爱的线性景观。
(收稿:2019-08-16)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乡绿道的演进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J].风景园林,2012(03):62-65.
[2]徐文辉.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J].城市规划,2010,34(06):60-63.
[3]徐文辉.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06):12-15.
[4]范榕,王浩,邱冰.基于视觉吸引机制分析的长荡湖景观风貌优化策略[J].中国园林,2018,34(08):56-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