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文化遗产山西稷山板枣栽培技术的系统考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传统“枣粮间作”的复合经营模式,受古代朴素系统思想影响而产生,蕴含众多朴素的系统思维元素,又为现代系统观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技术基础与实践经验,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栽培技术;系统思想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4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当地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板枣树—林下作物”复合经营模式,在中国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是根据长期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技术形成的,依据本地区土地及气候条件,构建出枣粮间作方式为技术结构主体,板枣种植、采摘、加工技艺及文化风俗为填充内容的生产体系。它受古代朴素系统思维影响而产生,又为现代系统观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基础。这其中蕴含的系统思想内涵,在当代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  农业文化遗产稷山板枣栽培技术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采用“板枣树—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模式,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枣粮间作体系。稷山板枣种植注重不同作物、不同自然要素乃至不同系统环境间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稷山县先民在干旱的土地上种植板枣树,林下间作小麦、蔬菜等作物。枣树与小麦根系分布在土壤的不同深度,有效避免了对水源、营养成分的需求冲突。板枣生产系统在时间、空间上都形成了和谐的间作栽种模式,构成了独特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旱地利用系统。
   枣粮间作栽种模式之外,还有轮茬间作的补充模式。在板枣种植间隙实行低秆作物的隔年轮茬,能促进土壤中矿物质、微量元素有序循环和平衡,对病虫害预防治理有较好效果,并且轮茬间作既起到一定松土作用,又有利于微生物对土壤中生物残骸的分解利用,能增加土壤活性和肥力。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一种链式文化产业,由生产、饮食、枣馍、古树、民风民俗等文化组成。板枣栽培技术体系是生产文化系统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枣果采摘、筛选、风干的农具、设施和技艺则是民风民俗文化系统的具体表现[1]。这些技术作为板枣栽培技术体系的外围部分,对板枣的种植栽培提供后续处理与反馈,共同构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稷山板枣生产体系的结构内容。
  2  农业文化遗产稷山板枣栽培技术的系统思想
   系统性思想贯穿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始终,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不但以古代朴素系统思想为指导,还为现代系统观提供了技术基础。
  2.1  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古代思想家将天地万物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以“三才”理论为主干,构建了中国古代的整体系统思维方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农业文化遗产山西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就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朴素系统思想。
  2.1.1  “三才理论”的整体性思想
   古代思想家对农业生产中的气候、地质土壤、人力等要素整合研究,对农业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气候、天文要素都包括在天的范围之内,形成了“三才”的整体思维。“人”在“天、地”之间适应、模仿、改造自然系统,最终形成了农业生产整体运作形式。山西稷山板枣生产中,“天、地”兼备且相互补充,使得板枣生产有充分的自然条件,又以“人力”改造自然。这就是一个“天时”(气候),“地利”(地形、土壤),“人和”(人力、科技)因素联系协调、运动变化的整体系统[2]。
  2.1.2  “五行”的相互联系思想
   “五行”概念最早从日常生活中演变而来,后期逐渐发展为系统性、理论性的虚拟符号。符号化的“五行”学说表现出来的是农业要素相互作用但又相互补充,按照农业规则运作的结构[3]。板枣生产系统中,板枣是系统的中心结构,其他要素在保持自身正常运行的同时,为板枣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能量,同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反馈作出调整。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促进了板枣生产结构优化与整体发展。
  2.1.3  循环的“圜道观”
   “圜道观”强调和谐、平衡对事物发展的意义,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一个具有動态平衡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循环圈[4]。而每个循环圈的各阶段与组成部分之间都必然保持相对稳定的联系,并相互联系形成整体。
   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从这种思想出发,将农作物生长、开花、成熟、再次生长的过程中重复又蕴含变化的特点加以利用,这样枣树及其他作物经过优胜劣汰与人工干预,品种得到优化,所处环境亦受到改造,这就是“圜道观”循环往复但又复中有变的核心意义。
  2.2  现代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观念、演化发展观念的思想理论。稷山板枣生产技术体系为现代系统观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2.1  系统要素及结构的整体特性
   整体性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诸多要素组分按照某种结构结合而成的紧密集合体,而每一个集合体都有其要素单独存在时所不具备的特性。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的这种整体式运作恰恰呼应了系统的整体特性。在稷山板枣生产中,从当地自然条件考虑,应采取密度较小的种植方式,但是从经济与生态影响的角度考虑,枣粮间作并重的立体式栽培模式是最佳选择,既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这种立体复合式栽培技术把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整合为一体,更加突出该系统的整体特性。
  2.2.2  有鲜明的层次性特点
   在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内部,板枣种植技术是基础,采摘加工技术是另一层次,销售及板枣农业文化又是更外围的层次。而每一个阶段或层次的变化都在影响或反馈到看似不相关联的层次。层次性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要素、结构上的异同之处,导致系统内部出现等级性区别,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板枣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层次是种植栽培,但采摘、加工技艺等外围层次亦是围绕核心服务的系统层次之一。几个层次的重要性不同,但是都同属于板枣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3  系统的自组织性
   系统发展都是从有序、无序、有序的轨迹而来,系统在内部要素及结构本身作用下完成,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原始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低效但稳定,但也正是由于低效并影响环境,逐步走向失衡无序。经过枣粮间作的立体栽培技术与轮茬间作的用养结合方法,系统要素保持平衡运转,使整个板枣栽培技术体系回归有序运作,这种栽培技术形式正是系统自组织特性的表现。
  3  农业文化遗产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的启示
   山西稷山劳动人民在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了独特的板枣栽培技术生产系统。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稷山板枣栽培技术的现代社会价值早已超出传统生产技术的范畴,其蕴含的系统思想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都有重要启示。
  3.1  要注重从整体出发,实现稷山板枣栽培技术系统的保护利用
   传承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增收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延续。注重生产结构中各要素、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把握板枣栽种技术自身与外部市场及农业文化等各层次存在的问题及相互间影响,实现和谐高效地保护利用。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中,要将现代科技应用在板枣栽培技术、灌溉技术、改善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更好地维持传统模式并达到板枣生产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进步会激活生产系统外围的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稷山板枣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就可以实现更大程度地开发利用。
  3.2  借鉴运用稷山板枣栽培技术体系蕴含的系统思想和方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问题
   稷山板枣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保持在合理、可持续、可控范围之内,包括各种间作模式对土壤的保护,立体式种植对作物与作物之间的互补作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也应学习这种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过度改造。利用生物及自然资源的内在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运作,既可以节约人工开支,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改变从而消除负面影响。
   在可持续状态的农业系统中,要注意适当的人工选择,从整体系统出发选择恰当的农业类型,确保不会对系统结构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使这种生态农业在本区域社会系统中成为和谐共存的一个部分。
  4  結束语
   传统农业并不是落后农业,传统农业技术更是历史传承下的智慧结晶。现代科学认识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包括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在内的众多农业文化遗产都蕴含着很多系统思想。这些内容为现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乃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启发,并且在将来仍将不断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山.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中国果业信息,2017(7):38.
  [2]胡火金.天地人整体思维与传统农业[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4):54-60.
  [3]胡火金.五行说对古代农业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108-112.
  [4]罗菲.圜道哲学观的核心思想解读[J].美学随笔,2011(2):39-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5510.htm